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义和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义和庄地处济南市东郊城乡结合部。现有居民449户,1700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亩,村办企业20处,其中,工业企业12处,商业企业8处。

集体固定资产达1亿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全村共有中共正式党员60人,1995年成立了义和村党委,下设四个分支,两委成员由五人组成,有三人交叉任职,全村划分为21个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兼村民代表21人,青,兵,妇等群团组织健全,党员活动室,文化大院,村民学校,人口学校等活动场所设施齐全。[1]

简介

多年来,村党委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发扬团结奋进,务实求效的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喜事新办,丧失从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法制教育常抓不懈,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村委会连续多年获得省、市、区、镇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0年被评为省级综合实力百强村,2006年被评为济南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委被评为历下区"五好村党支部"。[2]

发展历史

义和村属于丘陵旱区,自然条件差,过去是有名的穷村。早年间叫王二躲庄,据老一辈人讲,过去北方有一个叫王二的佃户,因交不起地主的地租,只好背井离乡躲进南山的旮旯里定居下来,来往的穷人多了,就成了村落。以后,为图个 吉利,改名义和村。村名好改,可恶劣的环境条件改不了,村子建在山头的一面山坡上,七零八落的梯田,高低落差近 50 米,春秋滴水贵如油,夏季满地滚石头,人畜饮水就靠接雨、接雪。直到建国初期,面貌依旧。粮食亩产也就一百五、六十斤,难以糊口,人们过得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连年吃国家的返销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 1961 年起,我们开始搞一些如打旱井、修水坝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62 年解决了吃粮自给, 1973 年开始,掀起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以后年年卖余粮, 1978 年粮食生产迈上了大台阶,亩产达到 1194 斤,结束了以地瓜干为主食的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9 年实现了吨粮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义和村的发展更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为改变"单一经营、守土受穷"的状况,经过反复探讨、论证,我们确立了一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振兴经济之路。从 1980 年起,我们靠山吃山,建起了料石开采、石子加工、烧石灰、淋灰膏一条龙的企业-石料厂,当年建厂,当年尝到了甜头。 1984 年我们又建起了砖厂,仅这两项,村里一年净收入几十万元。从此,一发不可收,背靠大一企业,为大企业拾遗补缺,先后建起了建筑队、运输队、保温队,并不断上新、创新,上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发展一个,每年上 1 - 2 个项目,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到 20 个企业,村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得到了大的发展,个体民营企业红红火火,村经济总收入连年增长,各项公益福利事业蓬勃发展, 1992 年 被列入历下区首批小康村。[3]

经济发展

山东义和集团总公司地处济南市东部开发区内,近靠小鸭集团、济南钢铁厂、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几大国营大中型企业,新建的世纪大道、 13号路和通往济南国际机场的工业南路等几条主要道路纵横交错,穿村而过。交通通讯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公司成立于 1993年9月,是一个跨行业、多结构、多层次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综合企业集团,隶属于姚家镇,占地1平方公里,拥有固定资产1亿元,职工12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管理人员5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主要行业为石油化工、建筑建材、油漆保温、汽车修理、商贸等,主要产品有9大类16个品种,主导产品聚丙烯获省乡镇企业优秀成果特等奖,市场销路好,产品供不应求,太空棉填补了省内空白,"PP"、"PE"塑料编织袋畅销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集团技术力量雄厚,水、电、气等设施齐全,各项公益福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95乡镇企业评价排序中荣获"中国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0家第322名和"中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1000家第433名,1996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集团"荣誉称号,跨入了国家级行列,并被济南市乡镇企业局评为"市十大明星企业"。

义和编织厂

义和编织厂,主导产品聚丙烯,获省乡镇企业优秀成果特等奖,市场销路好,产品供不应求,

太空棉填补了省内空白,"PP"、"PE"塑料编织袋畅销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