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白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乌苏里白鲑 |
中文学名: 乌苏里白鲑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硬骨鱼纲 目: 鲑形目 科: 鲑科 属: 白鲑属 分布区域: 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兴凯湖次之。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辐鳍亚纲 亚 目: 鲑亚目 亚 科: 鲑亚目 种: 乌苏里白鲑 中文别名: 雅巴沙、兔子鱼、白鱼、大眼白 |
乌苏里白鲑(学名Coregonus ussuriensis)是鲑科、白鲑属的一种鲑鱼。虹膜呈银白色,故又名“大眼白”,体长可达60厘米。体长,椭圆形,略侧扁,体高大于头长;头较小。吻短,约与眼径相等。口端位,口裂小。眼无脂眼睑,各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体背部灰呈绿色,体侧和腹部呈银白色;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呈灰白色。侧线位于体中轴线,较平直;侧线鳞83-92,鳃耙数28-29。
乌苏里白鲑为北方冷水性鱼类,随生活水域环境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主要产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其次是黑龙江、松花江和兴凯湖等水域,嫩江数量较少;除俄罗斯黑龙江水系外,库页岛也有分布。 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定为“易危”级物种。
形态特点
乌苏里白鲑虹膜呈银白色,故又名“大眼白”,体长可达60厘米。体长,椭圆形,略侧扁,体高大于头长;头较小。吻短,约与眼径相等。口端位,口裂小;上颌骨宽大,后端游离,末端延至眼球中部下方。眼无脂眼睑,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各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具有很小的脂鳍。体背部灰呈绿色,体侧和腹部呈银白色;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呈灰白色。侧线位于体中轴线,较平直;侧线鳞83-92,鳃耙数28-29。
生长环境
乌苏里白鲑为陆封型种类,喜栖息于水质清澈、沙砾或砾底质、水温较低的平原区河流或藏在大江深水处。常栖居于水温1-20℃的水域,最适水温为10℃左右,但水温降至1℃时,仍能正常摄食。
生活习性
乌苏里白鲑为北方冷水性鱼类,随生活水域环境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4-5月江河解冻,流水期结束后,集群在河道浅水区索铒;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游向水温较低的上游支流或山涧溪流;10月水温降至10℃以下,游回原河道支流进行繁殖。生殖期后,留在河道深处或进入大江中越冬,冬季不停食。乌苏里白鲑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夏季几乎停食,春、秋季食欲较旺。
分布范围
乌苏里白鲑主要产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其次是黑龙江、松花江和兴凯湖等水域,嫩江数量较少;内蒙古自治区分布在嫩江水系的欧肯河(鄂伦春自治旗)、甘河和诺敏河(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阿伦河(阿荣旗),嫩江干流(扎赉特旗)也有分布。除俄罗斯黑龙江水系外,库页岛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性成熟5-6年,怀卵量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加,数量为30000-60000粒,卵径2-3毫米,淡黄色,为沉性卵。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进入大的支流中繁殖。雄鱼在生殖期出现第二性征:在体侧从鳃盖后缘至尾柄的鳞片上出现数枚白色隆起的颗粒——追星。追星呈直线排列,外观十分整齐清晰,侧线以上分布有4条,以下有5-7条,共计9-11条,手摸有粗糙感,生殖期后自行消失。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定为“易危”级物种。 濒危原因:由于主要产区位于中俄两国的界河,而对界河的生产未加限制,过度捕捞,尤其是中俄两国渔民大量捕捞体重为100-200克的幼鱼,直接影响了资源的正常补充。再则,生活水域环境的污染,也影响着鱼类正常的生命活动。大个体高龄鱼已极为少见。
保护措施
可取的保护措施是在整个江段取缔密网作业,渔具渔网不得小于80毫米。不捕小于400毫米、600克的幼体;在主要产卵场地设立禁渔区,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亲鱼进入产卵场进行产卵的机会;开展人工育苗、放流的研究,进行放流增殖。
主要价值
乌苏里白鲑是黑龙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黑龙江的特产鱼,产量以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游为多。乌苏里白鲑是冷水性珍稀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肌肉中的脂肪含量为6.7-16%,适于加工罐头、熏制等,营养价值高。成熟的乌苏里白鲑卵粒呈圆形,浅橘黄色,卵径约为2毫米,蛋白质含量高,可用来加工制成鱼子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