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乌镇姑嫂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镇姑嫂饼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乌镇姑嫂饼是浙江桐乡乌镇的地方传统名点,名闻杭嘉湖,它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人们一听这名字,总以为这饼是姑嫂商量着做出来的。可是恰恰相反,它竟是小姑子和阿嫂斗气出来的。

基本内容

中文名:乌镇姑嫂饼

分类:地方传统名点

主要食材:面粉

口味:甜中带咸

历史记载

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酥糖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可口,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乌镇方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学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艺。因其配方独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的好,深受乡民的喜爱。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方家制定了关键技术传媳不传女的家规。因为女儿迟早要嫁人,祖传秘方不就让人学去了。

也不知传到了第几代,这方家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已讨了媳妇,女儿尚未出嫁。那方某当然是继承祖训,不肯将技艺传给女儿。日子久了,那姑娘不免产生嫉恨。

有一日嫂嫂配好了料,有事暂时离开了盛放作料的粉缸。在旁作下手的姑娘顺手将一包盐抖进了缸内,并且搅拌了下,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尴尬。

第二天一亮,全家人照常早起开张。顾客买去一尝后,大赞“椒盐的味道好极了!”消息传到方某的耳朵里,一时间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细细查找原因,也一无所知。当晚方某夫妇自己操作,精心制作了第二天的酥糖。

不料这一日竟有不少人来买椒盐酥糖,倒将方某弄得啼笑皆非。可是做了一辈子酥糖,却无法做出像昨日卖的椒盐酥糖。那姑娘见“弄拙成巧”,本来提起的心,放了下来。晚饭一过,扑通一声跪倒在父母面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请求父母兄嫂原谅。方某听了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大喜,连忙扶起女儿,一家人计议开了。他们不但改进了配方,而且用模子定形,给新产品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次日应市,举镇轰动。

民间传说

一百多年前,乌镇镇上有户姓方的人家,夫妻俩开一爿“天顺糕饼店。”因为本钱少,开不起作坊,只好从大作坊里批发点普通糕点来卖,借以糊口度日。后来,两口子生下一男一女,增丁添口,这小本经营已难以养活一家人。夫妻俩就动脑筋,扩大营业,他们见大作坊里做的酥糖畅销,就想做酥糖卖;再一想,人家作坊大,本钱多,牌子老,自己要做好生意,总得变个花样啊!他们就仿照酥糖的配料,细料精制,用炒熟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熬的猪油、精心拌匀,蒸煮后用模板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这种饼,虽然在原料上跟酥糖大致相仿,但由于制作考究,吃起来方便,一上市就深受顾客的喜爱。以后生意越做越闹,到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这爿小小糕点已经扩大两间门面了。

天顺糕点店的店主心里明白,只有独家经营,才能生意兴隆。为此他订出严格的保密条规:自己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制作方法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

这样,制作方法是保住了,但家庭却不和睦了。姑娘想想不服气,我是亲生女,却不让学,爸爸太不公平!姑娘对阿嫂更加妒忌,因为怕爸爸,有话也不敢讲,只有把气朝阿嫂身上出。一次,姑娘等阿嫂走开以后,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在阿嫂制的那堆粉料里拌。她想,这一回阿嫂做出来的饼,味道带咸,看爸爸今后还教不教她做!谁知这次做出来的小酥饼卖出去以后,顾客都赞不绝口,说这次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特别可口。这样一来,小酥饼不仅誉满乌镇,美名还传到了外乡。天顺糕饼店的生意更加兴隆了。

店主人为了招揽生意,就借题发挥,大加宣扬,说是他家姑娘阿嫂两个合作配料制成的,将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乌镇姑嫂饼就这样出了名。

后来,这爿店越开越大,乌镇的四栅都开了分店,姑娘阿嫂相互之间也再不怄气了,同心协力制作姑嫂饼,使这种点心流传至今不衰。[1]

参考文献

  1. 姑嫂饼去哪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