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樂山大佛建造的故事

樂山大佛建造的故事

來自網絡的圖片

樂山大佛建造的故事受持續高溫、降水偏少的影響,四川省樂山市境內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水流量明顯減少,位於三江交匯處的樂山大佛「真身」也全部露出,但是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所謂大佛「真身」就是佛頭佛腳,都是一直能看到的,是常態。即使在2020年特大洪水來時,也只是淹到腳趾,大佛身體都是露出來的,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佛像,那麼樂山大佛是誰建造的呢?[1]

目錄

樂山大佛是誰建造的

古代的樂山位於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海通和尚本名清蓮,出生於大唐開元初年,中國貴州人,他十二歲出家,師從於高僧慧淨,二十四歲時離師遊歷天下。開鑿樂山大佛,他為了募集資金,挖出自己的一隻眼球放在盤子裡,托缽化緣,以示自己的決心和誠意。樂山大佛後有海通塑像,上書"唐代貴州人"。

話說祖籍貴州的海通和尚,當年結茅於凌雲山,他看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經常發生「舟隨波去,人亦不存」的水患,決心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減煞水勢,永鎮風濤。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經傳開,遠近的能工巧匠都爭先恐後的雲聚到了凌雲山。到了開工的那一天,千錘擊石,喊聲震天,場面真是千古少見。一方方巨石從高高的山岩上墜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興風作浪的水怪,都驚慌地竄出水面,倉皇逃遁。海通在大佛開工後,又肩負起了籌措資金的重擔。他心懷宏願,一衣一缽,足行千里,八方募化,歷經艱辛,終於滿載而歸。

春去冬來,歲歲年年,大佛的輪廓越來越清楚,三江匯流處也越來越平靜。一日,嘉州郡守聽說海通手裡有一大筆錢財,就帶了一大批隨從前來討要。海通面對威脅,毫不畏懼,斷然拒絕了,他斬釘截鐵的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海通高傲和蔑視激怒了貪財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會有人有膽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惱羞成怒的說:「那你就挖出來看看!」面對寡廉鮮恥的郡守,海通威嚴的盤腿坐定,端起一隻銅盤,毫不猶豫的剜出自己的一隻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舉到郡守面前。頓時,郡守大驚失色,嚇得失魂落魄,倉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獻身的浩然正氣感天動地,更激發了廣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

由於工程浩大,海通沒能等到完工的一天,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後來由劍南道西川節度史章仇兼瓊和韋皋先後續建,從公元713年到公元803年,跨越了唐玄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代,經歷90年時間才最終完成。

樂山大佛佛像鑿在紅砂岩上,紅砂岩是一種非常容易風化的岩石,佛像之所以歷經風雨而不壞,全賴佛像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佛像矗立江邊已有1200多年。這充分顯示古代中國人民卓越的才能和智慧。[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