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乐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乐曲

来自 导航网 的图片

乐曲 或称音乐,广义而言可以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节奏旋律和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乐曲 [1]

别名 音乐 [2]

读音 yuèqǔ

出处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释义

基本释义

读音:yuèqǔ

[musical composition;com position]音乐作品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张文收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厘定,而 文收 考正律吕,起居郎 吕才 叶其声音,乐曲遂备。"《宋史·乐志六》:"今既亲诣室祼,其酌献,升殿所奏乐曲,恐不相协,宜命有司更制。" 丁玲 《杜晚香》:"可是在车站上又有了一列长长的队伍,在歌唱伟大的祖国的乐曲声中走过检票的地方。" 张贤亮 《灵与肉》:"大厅里响着乐曲,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

曲源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独得乐曲之名。是韵文学发展极致。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曲律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 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乐曲介绍

含义

指音乐作品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张文收 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厘定,而 文收 考正律吕,起居郎 吕才 叶其声音,乐曲遂备。"《宋史·乐志六》:"今既亲诣室祼,其酌献,升殿所奏乐曲,恐不相协,宜命有司更制。" 丁玲 《杜晚香》:"可是在车站上又有了一列长长的队伍,在歌唱伟大的祖国的乐曲声中走过检票的地方。" 张贤亮 《灵与肉》:"大厅里响着乐曲,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

西方乐曲种类

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于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于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札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快乐颂”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史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组曲(Suite)

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么的流行。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器乐曲的作品。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动物狂欢节”、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于演奏会上时的芭蕾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于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著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于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哈“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序曲(Overture)

一般都在大型音乐如歌剧、神剧、芭蕾舞剧之前演奏,具有开场及将观众导人戏剧气氛的功能。古典时期,歌剧的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与歌剧内容紧密连结,其中莫札特的序曲最常被演奏,十九世纪时出现了独立为演奏会用的序曲,如孟德尔颂“芬加尔洞窟”、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等序曲。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如:莫札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十九世纪后小夜曲继续发展、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柴科夫斯基、理查史特劳斯、艾尔加等皆有优良作品。

进行曲(March)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孟德尔颂“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的结婚进行曲。

室内乐(Chamber Music)

现代室内乐概念的形成始自古典时期,以海顿为首、莫札特、贝多芬开拓了许多室内乐的新天地。

最常见的演奏型式有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此外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九重奏等也有,只是数量较少。如舒伯特第四乐章。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