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乔大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大壮 (1892年1月16日 - 1948年7月3日) 近代词人、篆刻家。原名曾劬,字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四川华阳县(今双流县)人。清末就读于北京辞学馆。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历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好友许寿裳被暗杀,深受刺激,自沉于苏州枫桥下。 [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乔大壮

出生日期 1892年1月16日

逝世日期 1948年7月3日

职业 近代词人、篆刻家 [2]

人物简介

先代自浙江绍兴迁蜀,书香门第,祖父乔茂萱在清朝有声望,曾为戊戌六君子收尸。少年游学京师,

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博究经史诗文,复入译学馆,通法文,导师辜鸿铭称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诗,书法早年学习虞世南,篆刻以秦、汉为法。尤工倚声,唐圭璋誉之为"一代词坛飞将"。

1915年任教育部图书审定处专员。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1947年因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寿裳之荐,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许寿裳在台北被害,继任系主任,因拒绝镇压学生运动被辞退,遂返回南京。7月3日在苏州枫桥投水自尽。著有《波外乐章》、《波外楼诗集》、《乔大壮印集》、《乔大壮书法集》。黄墨谷辑《乔大壮先生手批周邦彦〈片玉词〉》等。 [3]

生平事迹

乔大壮的名字,在当代人心中大概有陌生之感,但在50多年前,他却是一位著名学者、诗词家、书法篆刻家,更以其"爱国爱民为立身之志,为忧国忧民愤世以终",效屈原以警世的悲壮之举而为世人称颂。

乔大壮,名曾劬,署壮夫、劳者,晚号壮翁,室名波外楼。四川华阳(今属成都双流县)人。生于1892年。乔氏一门书香衍绪,在蜀中夙有声望。乔大壮的祖父清同治年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曾为清廷在山东"黄崖惨案"中错杀良民2000余人之事上奏力争平冤而蜚声朝野。光绪年间任刑部司官时,参与康、梁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害,又仗义为川人刘光第、杨锐收殓而名动京师。烈士谭嗣同所留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夷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篇也由他抄录而得以流传。

乔大壮幼年父亲早逝,即由祖父抚养督教,故启慧甚早,承继家学渊源,并深受祖父思想道德情操的影响。他少年时代又受教于成都名宿、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后任武昌通判的顾印愚先生,在经史、小学、诸子、文学及书法方面均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时西学东渐,乔大壮又考入京师译学馆(北京大学前身),专攻法文,直至毕业。此时的乔大壮已深得前辈学人朱孝臧、辜鸿铭的激赏。20年代,他与徐炳昶合作,从法译本转译波兰名作家显克微支名著《你往何处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初期,乔大壮任教育部编审,与时任佥事的鲁迅先生共事,深相器重。鲁迅精于碑帖研究,其时北京可谓书法名家云集之地,而他却独请比自己小11岁的乔大壮书写自集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当是慧眼所识。(今天这副对联尚悬挂于北京鲁迅故居博物馆。)读《鲁迅日记》,至少有5处述及乔大壮,足见其交谊笃厚。

1927年,乔大壮曾赴南昌协助周恩来工作,受到革命的熏陶。南昌起义后,他因家室之累和祖训不能参加政党而被迫返回北京。回京之后即将祖遗田契悉数焚毁,以示与剥削阶级决裂和反对不劳而获之志。

乔大壮先生在古典文学,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其诗词沉郁缠绵, 乔大壮 隶书八言联 幽宛谲 乔大壮 行书书法 丽,直追唐宋。词学大家汪旭初、唐圭璋亦誉乔大壮为"一代词坛飞将"。乔大壮精于篆刻,上摹秦汉,下承清代黄士陵一路,风骨古俏,与齐白石称为"南乔北齐"。他的书法作品,正为时所称道合诗文、书、印为一,足称"三绝"。他先后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词学教授,在文化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乔大壮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节操自守,不阿时尚,正气凛然的学者、艺术家。抗日战争期间,他举家迁到重庆乡间,布衣粗食,自种蔬菜,为人治印贴补家用,过着清贫的生活。当他闻知友人徐森玉教授陷于敌占区上海,因拒绝出任伪职而生活困难,于是毅然将辛劳所得的积蓄全部寄赠徐森玉。

时值国难时艰之际,乔大壮先生亦因生计所迫和于右任先生的雅重,先后供职于经济部,监察院。但却始终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某次,白崇禧求他撰序为蒋介石六十大寿祝庆,他拒绝为蒋歌功颂德。并愤叹道:"吾悔读书,遂至为厮养所驱策耶!"而白崇禧执意恳请,他不便推辞,乃巧妙地将某部长所撰的诗序增添四韵,凑成六十之数,言为祝满寿。白大喜,但当其看完全文后,却发现诗中隐含讥讽之语,乃自提笔改了几个谴责字眼。乔大壮知道后即向白崇禧抗议说:"阁下是参谋总长,鄙人乃文学教授,各有一行。如若阁下擅改鄙人文字,则鄙人也可乱改阁下的作战方案了,是否如此呢?"弄得白崇禧尴尬至极,无言以对,只好听之任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抗战胜利后,乔大壮先生随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因主持正义被迫离校。1947年夏,乃应台湾大学校长陆志鸿之邀只身赴台任教。在台湾与名教授许寿裳,马宗融等针砭时弊,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进步运动而为当局所忌恨,处境非常艰难。1948年春,钱钟书随历史学家李玄伯游台湾。抵台时,正是乔大壮继遇害的许寿裳担任中文系主任。因李玄伯的介绍,钱钟书执后辈礼至波外楼寓所拜访乔大壮,相见甚为欢畅。乔大壮盛情款待李、钱,共席觞咏。晚年的钱钟书忆及当年与乔大壮先生的翰墨缘,亦怆然铭怀,发出"尔后音问顿疏。旋复人天永隔,伤逝怀旧,哀思难任"的悲悼之念。是年乔大壮先生因支持台湾学生运动为当局所不容,旋即离任,辗转于上海和南京。此时的乔大壮,深感国家多难,社会黑暗,民生多艰。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心情,痛苦地折磨着他那高尚的灵魂,遂于1948年7月3日一个凄风苦雨之夜自沉于苏州梅村桥下,年仅56岁。次日,有人在河中发现他的遗体,上悬一名片,书为"责任自负",又用另纸书为:"速付火葬。"先生的遗体于12日火化于灵岩山寺,这年11月归葬华阳潘家沟祖茔。

乔大壮自沉,此前早有征兆。他的好友、文学家台静农曾忆,从1948年除夕起,乔大壮"两度粒米不进,以酒度日"。有一次,乔手指着他刚从古玩铺淘回的一个颇为精美的彩陶罐子,环顾众友说:"这是装我的骨灰的。"众人皆笑,以为戏言,不料一语成谶。

乔大壮的女儿乔无疆回忆:1948年7月2日,乔同她谈了一个通宵,说:"这个社会允许我做的工作只能是参加内战,干对国家不利的事,我宁死,岂能为吃饭而行不义?"翌日晨起,乔大壮"访别亲故,神态平和,一如常日","不料竟是诀别"。

1948年11月出版的《文学杂志》3卷6期,载有署名"方回"的乔大壮悼文,评道:"今日已经不是朝代的更易,而是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在那里竞争……最为感觉彷徨苦闷的,大约要数所谓知识分子。有一派对于旧的既不胜其留恋;对于新的,又不胜其疑惧,彷徨无所适从;于意志脆弱的,便醇酒妇人终其世;意志坚强的,便干脆自了其生。"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出版社的关注支持下,在大壮先生次女乔无疆的不懈努力及其晚年的夫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的协助下,乔大壮先生的遗作《乔大壮诗集》,《乔大壮词集》,《乔大壮书法》,《乔大壮篆刻集》相继出版问世。对于我们了解一代爱国学人,弘扬巴蜀文艺,当为嘉惠士林的贡献,亦可告慰乔大壮先生于九泉之下。 [4]

参考文献

  1. 蠡溪书斋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2. 近代词人、篆刻家乔大壮来源中华乔氏网
  3. 近代词人、篆刻家乔大壮来源中华乔氏网
  4. 近代词人、篆刻家乔大壮来源中华乔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