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重镇 |
中文名 : 九重镇 所属地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
九重镇 ,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南阳盆地西部,淅川县的东南部,地处豫、鄂两省四县市(河南省淅川县,邓州市、湖北省丹江口市、老河口市)交界处。因古代水利工程九重堰而得名,有丹阳湖东岸"窗口"镇之称。
九重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省道335公路、内邓高速公路纵横交织、贯通境内,距离南阳姜营机场90公里。是南阳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鲜椒加工基地,素有"辣椒红天下,药香飘九州"的美誉。
九重镇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引水干渠在九重镇境内近15公里。这里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阳湖 ,乘船可达丹江小三峡、香严寺、武当山等著名风景区,是中原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疗养胜地。
九重镇先后荣获"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文明村镇"、"南阳市四星级城镇"等荣誉称号。2014年九重镇入围"全国重点镇",2015年九重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示范镇'。
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被授予全国"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1]
历史沿革
古人在这里兴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称九重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资料都将该地称为九重堰。近代声称是蒙古人的后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说实为误传,这种谬传是因堰和院的读音近似造成的。
古代为九重堰(即《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第449卷/南阳府山川考/记载的九重堰在邓州西)。
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隶属于邓县(今邓州市)。
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盘岗开工。
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库淹没淅川大面积土地,1972年12月,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由此邓州市所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划归淅川县,但邓州市保留了渠首两岸100米的管辖权和行政机构管理权。
1984年改九重人民公社改为九重乡。
1996年九重乡升格为九重镇归淅川县管辖。
境内民族
九重镇境内居民以汉族人为主,有少量蒙古族,元朝末年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进攻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北上逃回蒙古,元镇殿四陀王也准备北逃之际,明军将雁门关封锁,无奈之下,慌忙南逃,途径河南濮阳并与明军再次一战,但以失败告终,四佗王在交战中失踪,孙子为保全性命,遣散了军队兵马,渡过黄河,一路逃至镇平晁陂镇一带,发现此地不宜隐蔽,于是又向西逃亡,直到在九重镇落脚,从此安居于此地。
1949年后,九重镇的蒙古族人一直要求恢复自己的民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经上级部门考证,使他们恢复了自己的民族。如今,这里的蒙古族人分布在19个自然村,约1200多户5600余人,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他们的习俗跟汉族已经没有差别。
自然资源
九重镇属北亚热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南北方多种植物繁衍。是全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6万亩鲜椒10万吨以上干椒1万吨。是南阳市优质烟叶基地,种植面积1万亩。青皮豆、南瓜、林果、畜牧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富民支柱。
名胜古迹
张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邹楼东汉古冢及唐王桥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重为宋、金古战场所在地,现存有明代唐王桥,呈祥寺,汤禹杏三山竟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气势恢弘,毗连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乘船可达丹江小三峡,香严寺等著名风景区,是休闲度假旅游疗养的理想去处。
经济发展
九重镇作为南水北调渠首,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这里已建成了渠首万亩生态园,吸引世界各地人士到渠首饮水思源,这里将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同时南阳市淅川县作为河南省50个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之一,在项目市审批、建设用地分配、经济管理等方面享受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九重镇在集镇北环路建设了千亩工业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