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习惯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习惯化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由于刺激重复发生而无任何有意思的结果致使个体对这种刺激(例如警报、防御、攻击)的自发反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改变刺激的形式或结果,可能使习惯化了的反应重新发生。

起源

习惯化范式起源于RobertFantz在50年代末的婴儿视觉的研究,他指出,婴儿注视视觉刺激时间的长短不同,说明了婴儿对视觉刺激物体具有选择性。这个观点开拓了一个简单并无创伤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语前婴儿的认知过程,即通过计算出婴儿对某个物体的注视点次数(或时间)是否多于(或长于)注视其他物体,研究人员随即能够确定婴儿能看见什么和区分什么。

实验介绍

比如,实验设计将婴儿处于无干扰环境中,然后启动一个视觉刺激,婴儿自然会注视那个方向,并对该刺激做出反应。经过反复暴露相同的刺激,婴儿最终就会失去兴趣,视觉注意就将减少,即是习惯化(Bornstein,1985)。这是因为不随意注意行为是婴儿认知的习惯化反应。通常,在视觉习惯化研究范式下,2个月大的婴儿会注视相同的刺激或一系列重复的刺激,直到他们注视的兴趣越来越少。根据习惯,不断呈现一个或一系列新的刺激,如果婴儿没有区别出新刺激与习惯刺激,那么他们看新刺激的时间应该与看习惯刺激的时间相同或更少。然而,如果她们发现了新刺激与习惯之间有差别,婴儿就会重新产生兴趣,体现在注视新刺激的时间增加。如果设计的刺激物测验程序足够缜密,研究者就可以测量出该婴儿敏感度的差异,而这种测试到的敏感差异几乎可以反映婴儿的心理认知的本质差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