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乡村,你应该是什么样子(仇媛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村,你应该是什么样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乡村,你应该是什么样子》中国当代作家仇媛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村,你应该是什么样子

前天回了趟老家,感觉公路两边的乡村变化很大。庭前花木葱茏、干净整齐,有统一配置的菜园栅栏,将前台风光收揽得规整有样。每个大一点的村子都建有活动中心和健身小广场,以前水泥路是村村通,现在几乎是家家通了,而且村村通的路还在加宽。能看出美好乡村的建设,步伐在加快,而且能看出建设者们也在用心,很想在美上下点功夫。比如在往我老家去的庄墓至大顺一段,路两边都是四季花草,是香花公路,而且还不止一处有荷塘,其中一个很大的荷塘里,还建有浮桥。当时我们的车就停在路边,沿浮桥走进藕花深处,享受着荷风送香气的夏日。

留住乡愁,这是一种努力吧。现在乡里的人和回乡的人,都在谈论着乡村的建设:它应该有什么?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七嘴八舌,有怀念从前乡村纯净的,有对眼下布局不满的,有对未来乡村看好的。

乡村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不想从那些诗人、文人的角度去谈,我只想从一个普通生活者的角度,谈谈我所希望的村庄是怎样的,我想从村庄看到什么。

绿树村边合

我想这应该是乡村给人的总体印象。乡村是应该有树的,有很多的树,从外观上看,它就是片树丛,是人和鸟儿的家。以前的村庄就是这个样子,搬到规划点后,便没有了树。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长出大树,是人们压根就很少栽树。前两年政府让人们在房前屋后,栽了一些树,基本上都是绿化树,有紫薇、桂花等,这让乡村有了一些别样的气质。但我想除此之外,乡村更应该大量栽植原生的树种,像我老家就是枣树、桃树、槐树、柳树、榆树、泡桐树,楝树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原生树,栽这些树,才更有乡村的感觉,更有地方的记忆。单纯栽风景树,就把不同地方的乡村打扮成了一个样子。

而风景树很难长成大树,作为乡村,不仅要有树,还要有大树,乃至古树。有了大树、古树,乡村才有底蕴,才有古风,才能成为村落。

乡村应该是多种树木的家。现在的村子除了风景树和少数果木树,很少有别的树种。人们对原生树种不感兴趣,当初把它们与茅草屋一同遗弃了,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人们不再依赖树木,所以不像以前,人到哪就将树带到哪,原生树种终究没能成气候地盘踞在新的村庄。

绿树村边合,这应该成为建设乡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一直就有的最朴素的理念。它告诉我们乡村就应该有很多的树,能将村子围合。而这个“合”,也暗含着村庄的布局,它应该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布局。按现在的理念,它也可以是方形的或其他形状的,但就不能是这种沿公路边一字摆开的,或是东一家西一家的不成布局,这个一时很难改变,但要知道将来改进的方向在哪里。

花草有趣开三径

之前先生单独回了趟老家,他被路两边人家门前的花草感动了,停下车,拍了一些照片带回来给我看,我也感动于这种生活美的回归。

几株芭蕉、一篱野菊、几株椒红,簇拥着人家门前小径。丝瓜在院墙上攀援领跑,金银花在墙角斜倚绽放。比较大的空地上,是栅栏围起的菜地,瓜茄葫芦,香葱绿韭,应有尽有。一切看似随意,又暗含着审美诉求。

这让人想到老杜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我们知道唐人爱花,几近成癖。许多家都会在门前院里,营造花径,让日子日夜接受花的薰染。这黄四娘家,不是诗书之家,不是簪缨之族,只是平民百姓,百姓爱花爱美,才是一个时代对美的最好诠释,也是一个时代对美的最大贡献。

让老百姓的居家美,从种花开始,美好乡村的建设者们,已从这方面做起。关于乡村种花,我想说的是,我很怀念乡村花草。虽然说花不分城市乡野,但栽种习惯自然形成分别。乡村多是易种易长的花,如栀子、月月红、蔷薇花、菊花、椒红、金银花蝴蝶花等,它们基本上已成了乡村的符号,我们对乡村的怀念里永远有它们的宿根。

这些是不需要养的花,只要有地方,它们就能长成花的气候,在院墙下蔚为壮观。同样的花,在城市栽种,就要精心修剪,长得中规中矩。我记忆中乡村的菊花,茎能长得很长,要倚着篱竹,有些枝条呈半匍匐状态,探着院门的小径,非常有味道,比那些栽在花盆里,长得粗壮的菊,更有情态,更显妩媚。

其实只要人们喜欢,乡村可以栽各种各样的花。有些庭院也有富贵的牡丹、含情的芍药,清幽的兰草、浓香的桂花,这些原本金贵的花,只要入住乡村,很快就能显示出美的力量,比在城市更有活力和神气。

“花草有趣开三径”,“径”是庭院门前的小路。花草的故乡更应该在乡村,而不只是在城市的公园和小区。种花应该成为村民的乐事,当人们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时,生活的情调和美,应该成为人们新的追求。

柳絮池塘淡淡风

乡村是应该有池塘的,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不止一个池塘。我们郢子就有当家塘——大塘,以及四周的圩塘,还有村东南方的大菱塘、小菱塘和其他的灌溉塘。现在老宅子的圩塘,大都淤塞了。我夫君家是他们那少数几家没搬入规划点的,村子门前的大塘和西边的藕塘,都长满了蒲苇等一些水草,基本上泛不起清波涟漪。夫君说,原本藕塘四周都是柳树,结果被村人以200元卖给了木材商,他知道后捶胸顿足,说早知道就自己买下来了,让它们永远在池塘边长着。

有柳树多好,池塘就应该配柳树的,杂树也可以,只要是树。这次就看到几棵乌桕树斜立在塘边,上面长满了树种子,当年那是小孩们射弹弓用的。这种树是原生树,没有人去栽种它们,纯属土生土长,而这最有味道。

这次我们开车过庄墓至大顺一段时,看到了一个很大的荷塘,路边的行人都停了下来。大家走在浮桥上,用手摘下桥沿上的螺蛳,比我们小时候看到的要大好多倍,拍完照大家又将之放进水里。有一片荷叶上,不是立着蜻蜓,而是爬着蚂蟥,这又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一股特别的乡恋。凡是有乡村生活记忆的,任何一个物,哪怕是恶物、丑物,都能带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它接通了那个已关闭很久的线路,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人们想看到什么,说白了就是原生态。

荷塘美是美,我跟夫君说,应该再植一些柳,“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样才更美。其实从前的人们未必比今人更有审美的眼光,只是因为顺应物性,不经意点到了那个审美的穴位。像柳,它是喜水的,自然被植在水边,而水边植树又能护堤,功用与审美就这么握手言欢了,就这么成为审美里的经典,以至于现在景区的水边也大多植柳。

柳絮池塘,现在成了对乡村不算高也不算低的要求,最起码要让池塘泛起清波呀,大家都说那时候的塘水可以淘米洗菜,可以洗脸洗澡。乡村,如果是没有池塘的,如果塘里的水是不能洗漱的,那么离美好还有很大的一截距离。

东阡西陌稼如云

阡陌,是田间小路。

这次回乡,我们都到田里去看了,田野,那是永远都看不够的。

那些长满八根草的路,走起来是多么舒服啊,是跟布鞋底一样让人舒服的路。走着这样的路,才想起自己好久都没有回乡了,因为脚底一直都是硬邦邦的。

现在早就是村村通、家家通了,这个自然好,我们的车子能一直开到家门口。听夫君的一个堂弟说,马上田里就要修水泥路了,他表现得异常兴奋。

田里修水泥路,如果只修几条干路,自然是好的。我不想看到的是连田埂路,都被硬化了。田埂路是路的毛细血管,还是柔韧一些较好。

而且水泥田埂路,也是不适用的。收割机、犁田机不需要走这样的路,下雨阴天粘了泥还会打滑。农用机器有草埂路就行了,农人上田有草埂路也就行了,况且现在的农人,雨天基本上是不下田的。

什么都是缺少的时候拥有了,欢喜;而一旦过渡拥有,就成了忧虑和灾难。对水泥这东西,还慎用为好,它已将城镇变成了沙漠,田野,还是不能让水泥大行其道。没有水泥的乡野,才更像乡野。

很难想像东阡西陌都是水泥的筋骨,到那时村里人自己都要怨脚底硬邦邦了。

而且也为了那些草。庄稼是不欢喜草的,人们种粮的历史有多久,跟草的斗争史就有多久。而草,作为一种植物——跟庄稼相克相生的植物、跟许多人记忆相关的植物,我希望能为它们留一些土埂,不然它们到哪要生存空间。有些野草,现在已经很难找见了。当我某天突然遇到黄蒿、刺蓟、土产苗的时候,还是非常感动的,而以前在田埂上坐镇的野蔷薇,我至今都没有遇到。

不要以为名花名草才会灭绝,野花野草也会在田野里遁形,那就真是悲哀了。乡野,乡野,有这些野生的在,才是自足的乡野。

这回我们也看了两个镇,最大的变化是以前街心水泥路的两边,有大片的裸露的泥土,人们或种花或种菜,现在都被水泥统治了,是彻底统治。大家又皆大欢喜,天阴见不到泥了,而且没有草,也就没有蚊虫了。一切的看似便利,带来的都是根除不掉的后遗症。消灭多少泥土,就是消灭多少自然。原本我们可以最小限度地消灭,比如再修几条小路和一溜泊车位,其余的交给花草,交给树木。

所以,我害怕我们的乡村,也会得水泥病。

“东阡西陌土膏溶”,“缓缓踏青阡陌”,还有我们经常读到的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陌上,就留给草长花开吧,也是留给我们人类最好的一帖清凉剂。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次下乡,感觉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乡村、镇上普遍比以前干净多了,也整齐多了。乡村也配备了垃圾桶,杂物堆放也较有序。乡村一度是脏乱差的地带,其实乡村,只要收拾干净整齐就够美了。

有人谈到南方的一些村镇美得精致,很是羡慕。我倒觉得乡镇,尤其是乡村,不必美得精致,完全可以粗放一些,随性一些,这才有乡野的味道。

每个细节都合乎审美,那是公园。乡村范围太大,没有心力,也没有必要去追求精致,它只需要是干净的自然,野花烂漫,溪流清澈,就比什么都美

如果说到细节,这个是要注意的,就是垃圾桶都摆在了公路边。或是为了想跟过路的人说我们都配备了垃圾桶,或是为了便于垃圾的装运,但不管怎样,垃圾桶都不应放在显眼的地方。我去过韩国,恰恰是到处看不到垃圾桶,当然地面也没有垃圾。我想他们是有意藏避,毕竟垃圾桶有碍观瞻,但我们的毛病就是要将垃圾堆在路口,将垃圾桶放在人人都看得见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走到哪,都会被强化一个印象——垃圾。

如果说到细节,还请注意一点,就是不要在墙体上进行图画。我总是能看到公路两边村庄的墙上,花花绿绿,不是标语,就是宣传画。或许不少人都觉得这是美化,但我觉得这是对美的破坏。村庄要美得自然,美得安静,美得有一点气质。总觉得图画过的村庄,像一个人穿着印有标语的服装出门做客,有点别扭,也很俗气。 [1]

作者简介

仇媛媛,网名飞絮飘影,安徽寿州人。中学高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