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书生本前程远大,却因口孽淫孽断送

书生本前程远大,却因口孽淫孽断送,书生不在乎这件事情,也没想到仙人会揭发这件秘密。现在已经把真相告诉询问的人,想忏悔自己的恶行,大家劝他改过行善,聘请高僧为婢女诵经咒超度,书生点点头。从此以后,他的豪气逐渐收,然而不到一个月,他故态复萌,信口雌黄,又开始寻花问柳,把神仙的话置之度外了

目录

原文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

  有一位书生是浙江杭州的秀才,跟随蒋一亭先生学习申商和韩非子的刑名学,小有才气而放诞不羁。

  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蒋先生就任于上海咸云崖的观察幕。那位书生秋天考试后,在道署中拜谒他的老师,并对同事炫耀文艺,显出非常得意的样子。

  刚好署里有人能请神仙降坛,降乩为夏如先生。书生叩问功名,扶乩显示:“你的前程本来相当远大,可惜因为口孽和淫孽而断送了,如果很快改过,尚可以延年。否则等冤鬼找上门,那里还能希望什么功名呢?”

  书生笑着说:“没想到仙人尽说一些老头子教训人的话!既然你说冤鬼,请问是什么因缘呢?”

  仙人又降乩写说:“一定要说明白吗?十年前在荷花池洗砚台的事情,你还记得吗?”

  书生脸色突然变了,叩头默祷。

  扶乩的人继续写:“阴间已申报免除你的功名,减少你的寿命,所以我知道。如果你从此力改前非,尚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以挽救,只有祈祷无济于事!”

  大家看见书生吓得脸色发白,所以停乩后,有人就问书生:“刚才神仙所说的是指什么呢?”

  书生很惆怅地回答:“我曾经做出轻薄的事,因为辜负别人而感到羞愧。我坦白告诉你们,希望有志向的人能以我为前车之监!”

  事情原来是这样:那位书生曾经在姑妈家读书;姑妈家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婢女,书生想要调戏她,却没有机会。

  有一年的夏天,书生拿砚台到荷花池去洗,恰巧那位婢女要采荷花也随后而至。书生看四处无人,于是就与婢女调戏、嬉笑,婢女也不坚持拒绝,俩人进入小凉亭而发生暧昧的行为。从此以后,他们俩人有空就幽会,婢女因此怀孕了。

  到了年底,先生解馆,书生也回家。过新年时,书生去拜年,姑妈留他住宿。夜深人静后,婢女忽然来了。婢女告诉书生:“承蒙君的厚爱,我的月经已经三个月不来了。如果我俩始终眷恋,我就能做为你的妻妾,这是你的惠赐,如果你不要我,我也不敢有怨言,只求赶快找好的堕胎药给我,以免事迹败露,那我就永远感激你了!”

  书生回答:“我已将这件事禀告家母了,将来会来姑妈这里要你。我一定不会做出负心的事情,你不要过度忧虑!”

  婢女哭泣地致谢,那天夜里,她又被书生蹂躏了,而自己却不知道书生无意娶她。

  书生回家后,竟然放弃她,也不再至姑妈家。婢女早晚盼望书生的音讯,没有消息,不久肚子逐渐大了起来,被姑妈发觉,经不起女主人拷打而吐露实情。

  姑妈一向很喜欢书生,马上叫人找他来,准备把婢女送给他。可是书生死不承认,并且说:“我不知道邪淫的婢女跟谁乱来,竟然敢诬赖我,损毁我的名誉!”

  姑妈相信书生的话,又用严刑讯问,婢女无法表明自己,当天夜晚,她就上吊自杀了。

  书生不在乎这件事情,也没想到仙人会揭发这件秘密。现在已经把真相告诉询问的人,想忏悔自己的恶行,大家劝他改过行善,聘请高僧为婢女诵经咒超度,书生点点头。从此以后,他的豪气逐渐收,然而不到一个月,他故态复萌,信口雌黄,又开始寻花问柳,把神仙的话置之度外了。

  翌年,他竟然口吐鲜血而死。死时,看守疾病的人都看见一个女子披发站立在床前,可能是从前那位婢女来索命啊![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