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魏鄭公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①,而魏鄭公之徒②,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③,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於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及觀鄭公以諫諍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禮,失終始之義,則未嘗不反覆嗟惜,恨其不思④,而益知鄭公之賢焉。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⑤,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後世誰復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而後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後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⑥。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於遼東之敗⑦,而始恨鄭公不在世,未嘗知其悔之萌芽出於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諫切其君者⑧,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於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⑨,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或區區之小讓,則後世何所據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與?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之遺,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君之所以益暴其惡於後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與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諱者,惡也,納諫諍豈惡乎?「然則焚稿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區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君之過,而使後世傳之,則是使後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其過常在於君,美常在於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孔光之去其稿之所言,其在正邪,未可知也,其焚之而惑後世,庸詎知非謀己之奸計乎?或曰:「造辟而言,詭辭而出,異乎此。」曰:此非聖人之所曾言也。令萬一有是理,亦謂君臣之間,議論之際,不欲漏其言於一時之人耳,豈杜其告萬世也。噫!以誠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益知其賢雲,豈非然哉!豈非然哉!
注釋
①太宗: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
②魏鄭公: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封鄭國公。
③諫諍:直爽地說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④恨:遺憾。
⑤滅:滅絕,杜塞。掩:掩蓋,遮沒。
⑥怠:疏慢。忌:避忌,諱飾,掩蓋。
⑦遼東之敗:唐太宗進攻遼東,損失慘重。遼東戰役後,太宗悵然於魏徵辭世,無人諫阻其遠征。
⑧伊尹:名挈,商初大臣,助湯滅桀,湯去世後又佐繼位者。周公: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武王伐紂,統一天下,又佐成王開創盛世。
⑨太甲:成湯孫,即位三年間暴虐亂德,伊尹放之於桐宮(成湯葬地);三年後悔過反善,被接回復位。見《史記•殷本紀》。成王:武王子姬誦。讓:謙讓。桀:夏末代君主。紂:商末代君主。幽:西周末代君主。厲:即周厲王即姬胡。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嬴政。前221年統一全國。《春秋》之法:春秋文字簡短,每於一字間寓褒貶,後世即稱此為春秋筆法。《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魯國史官所編《春秋》整理修訂而成,載魯隱公元年(前722)—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間計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戾:違反,背叛。小亮:小聰明。亮:亮察。孔光:字子夏,魯人,孔子十四代孫,西漢末年大臣。庸詎:反詰之詞,難道,哪裡。造辟:朝見君主。詭辭而出:用假話敷衍,不泄露實情。令:即令,即使。杜:斷絕,阻礙。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書魏鄭公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