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米(石冬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买玉米》是中国当代作家石冬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买玉米
在小区的周围,清晨或傍晚经常有一些提着竹篮,担着箢篼,年过古稀的老人在卖菜,她们大多来自附近的城中村,也有少数老人来自十几里外的乡村,她们的穿着和卖菜的品种一样粗糙简单。由于没有多的选择,没经常买,又因为总觉得比市面的菜环保好吃,也偶尔买。
七月份的天气,上午十点已是热浪翻滚,我挎着包,撑着太阳伞去公司结账,汗流浃背。或许是为了躲阴,这位瘦弱的老太太蜷缩着身子,蹲在公司的屋檐下,面前的竹篮里放着几根长相不太好看的玉米,见我走近,老人家笑眯眯的介绍:“大姑娘啊,这是自家种的玉米,一大篮的只剩下五个了,本来卖二块一个的,现在一块五给你,我是早上赶十几里路过来的,你看,都好得很,你要吗?”我顿了顿,看了一眼老人家,她深陷的眼窝里满是殷切的期盼,我不忍也不知道如何拒绝,就爽快的应了句:“好的,帮我把玉米须玉米皮剥掉,给个袋子装起来"。剥开外壳的玉米,显然“不年轻了",像极了眼前饱经风霜的老人,本应该金黄饱满的玉米粒,有点洼陷,没有光泽,还有两个玉米的末端,有发黑腐烂的伤口,说是飞虫咬的。我想,如果在超市,这样的很可能被工作人员丢一旁处理了。可是此刻,“不要"两个字在脑海转了转,始终没说出口,老人家也许是觉察到了什么,怕我不买,憨憨的说:“这两个有点黑渍的我自己拿回家去吃,这三个卖你,四块五角钱,卖完我早点回家……"。听起来好像在完成某种使命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身形同样瘦小的爷爷,爷爷是做庄稼的一把手,勤劳是他一世的标签,记忆里,他从不走亲戚,也没见过他去过县城,甚至活到八十多一生没住过医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大年三十、年初一好好待在家,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刻,平时一把挖锄是他最亲密的伙伴,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不离手,所以爷爷种的庄稼总是比左右隔壁的养眼,丰收些。每个季节的各种蔬菜杂粮应有尽有,很可惜,辛勤的爷爷在那个家家户户都是务农的年代没机会把这些劳动果实换成分子钱,唯一的收入是年头养到年尾的两头猪,过的贫穷艰难拮据,甚至卑微。
也是夏天,爷爷已经不能动了,平躺在客厅的躺椅里,我买了些吃的回去看他,他老泪纵横,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带着悲愤的口吻不甘心的说:“如今不愁住不愁吃不愁穿了,我的日子却要到头了……”。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我记忆深刻,说这句话的模样我记忆犹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那年代,我的爷爷如此辛劳,却只勉强够一家人的温饱,我常常想,如果早些年,爷爷能像今天小区门口的老人家一样,能把自己种的菜和玉米甚至更多的农作物换钱,生活是不是就会少一些心酸,少一些愁苦,多一份成就感。
又是清晨,上班的路上,远远的,我仿佛看到了爷爷佝偻着身子,挑着几样简单但新鲜的蔬菜,沙哑着嗓音,一遍遍复制响亮的吆喝,回荡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小巷。正开始新的一天。[1]
作者简介
石冬梅,生于上世纪70年代,大冶金湖街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