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假毛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假毛竹
图片来自技点网

假毛竹(学名:Phyllostachys kwangsiensis W. Y. Hsiung)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6米,耸而挺立,竿环在分枝以下不明显隆起,低于箨环。箨鞘背面褐紫色,被刺毛;箨耳不明显,箨舌紫红色,截形乃至拱形,箨片外翻,皱曲,绿紫色,鞘口繸毛发达;叶舌明显突出,叶片带状披针形,花枝呈穗状,佛焰苞无毛,每片佛焰苞内生有假小穗。小穗含小花;小穗轴节间有毛;外稃被细刺毛;内稃明显短于其外稃,鳞被长椭圆状菱形,柱头羽毛状。笋期4月,花期4-5月。

分布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尤以广西较多,自然生长于广西中、北部针叶林或阔叶林中,其他地区均为引种栽培。 该种竹材坚韧细密,节间长而匀称,宜劈篾编制各种器具,凉席;笋可食。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竿高8-16米,粗4-10厘米,体高耸而挺立,幼竿密被短柔毛箨环上下方均有白粉,老竿黄绿色或黄色;中、下部节间长度均匀一般长约35厘米,壁厚约4毫米,竿环在分枝以下不明显隆起,低于箨环

箨鞘背面褐紫色,疏生深褐色小斑点及少数条纹,被刺毛;箨耳不明显,但具紫色长鞘口繸毛;箨舌紫红色,截形乃至拱形,边缘密生长为1-2厘米的长纤毛;箨片长披针形至带状,外翻,皱曲,绿紫色,但边缘为淡黄色。

末级小枝具1-4叶;鞘口繸毛发达;叶舌明显突出,边缘具长纤毛;叶片带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0.8-1.5厘米,两面疏生柔毛。花枝呈穗状,长可达10厘米,基部有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4-7片,无毛,常有1或2根鞘口繸毛,缩小叶卵状披针形至锥状;每片佛焰苞内生有2或3枚假小穗。

小穗含2或3朵小花;小穗轴节间有毛;颖1片,疏生短柔毛;外稃长2-2.5厘米,被细刺毛;内稃明显短于其外稃,背面中、上部有细刺毛;鳞被长椭圆状菱形,长约4毫米,被微毛;花药长7-8毫米;柱头仅见到2枚,羽毛状。笋期4月,花期4-5月。[1]

繁殖方法

⑴母竹选择。选择1-3年生,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杆径1.5-3.0厘米和母竹为好。1-3年生竹所连竹鞭处于壮龄阶段,根健芽壮,行鞭发笋能力强。

⑵挖取母竹。首先确定竹鞭走向,在离母竹40厘米左右处下锄找鞭,来鞭30厘米,去鞭50厘米长度截断。注意少伤鞭根,保护鞭芽,不猛摇竹杆,免伤螺丝钉和减少带土量。留枝5-6盘,锯去竹梢。

⑶母竹运输。远距离运输,须打泥浆,糊在竹蔸上,然后用草袋或塑料薄膜整包扎好,运输途中每隔2-3天浇1次水保持湿润,缩短运输时闸。装卸时,轻装轻卸,以肪损伤母竹。就地栽植,不要打包,搬运途中,不能震落土球,防止损伤笋芽。

⑷母竹栽植。造林密度根据种源来确定,一般以每亩70株为宜。挖洞规格长100厘米,深、宽各50厘米。施足基肥,填入表土,去掉母竹包扎物,将母竹放人穴中,按竹蔸形状,使竹鞭、竹根自然伸展,分层填土踏紧,然后浇足定根水,培土略高于地面,当风处打支撑。

栽培技术

假毛竹幼林抚育管理:栽植头3年,由于林地空旷,光照充足,易滋生杂草,可林农间作,种植豆类植物或绿肥以耕代抚。冬季松土,有利来年行鞭。6月中下旬增施有机肥,每亩撒施猪栏肥50-60担,8月沟施尿素25-30千克。如遇雨后积水,及时开沟排涝,防止烂鞭死亡。孕笋季节,久晴不雨,土壤干燥,及时浇水抗旱。笋期禁止人畜进入林地,对弱小、病虫笋宜早挖除。

假毛竹成林抚育管理:造林5-6年后,立竹增加根快,新竹一年比一年高大。竹林郁闭后,现多层林冠。必须控制竹林密度。可通过新竹留养和采伐措施人为控制。当竹林出现枯枝时,进行疏竹,提高新竹留养质量。采伐中下层的小竹、病虫弱竹,保持合理密度。挖除竹兜,结合松土增施肥料,笋期观察病虫危害。

近种区别

该种与毛竹不同处在于该种的竿径较细,节间长度均匀,箨鞘之斑点较小而稀疏,箨舌截平或呈拱形,叶片较大,两表面均疏生柔毛,颇易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尤以广西较多,其他地区为引种栽培。自然生长于广西中、北部针叶林或阔叶林中。

主要价值

材质柔软,纹理细密,篾性好,刮去竹青后杆泽呈金黄色。物理力学性质及各项指标与水竹相近,用来加工凉席色泽光滑美观,凉爽耐用,是替代凉席竹种。整竿供建筑及家具用;笋可食。

参考来源

  1. 假毛竹植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