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墨脱秋海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墨脱秋海棠
图片来自植物智网

墨脱秋海棠(学名:Begonia hatacoa Buch.-Ham. ex Don)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高约50厘米。根状茎块状,叶互生;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扁圆形或近圆形,上面褐绿色,下面色淡,掌状条脉,在下面明显突起;花聚伞状,腋生;苞片三角形,花药线形,子房椭圆形,蒴果下垂,轮廓倒卵长圆形种子光滑浅褐色极多数,4月开始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于山谷阴湿水边或密林下阴湿处。有人工引种栽培。该花形,叶色柔媚。盆栽秋海棠常用来点缀客厅、橱窗或装点家庭窗台、阳台、茶几等地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状茎和基生叶未见。茎生叶互生,具柄;叶片轮廓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9.6厘米,宽2.1-3.2厘米,先端长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微偏斜,圆形或微心形,边缘具有极疏的三角形小齿,上面深绿色,无毛或近无毛,脉较明显,下面黄绿色仅沿脉被褐色短柔毛,掌状3(-5)条脉,在下面呈褐色,并明显突起;叶柄长8-24毫米,有棱,密被褐色硬柔毛;托叶膜质,披针形,长6-10毫米,先端渐尖。

花粉红色,2-4朵,呈2-3回聚伞状,花序梗长2-3.1厘米,一次分枝长8-15毫米,花梗长5-10毫米,均近无毛或被褐色硬柔毛,小苞片和苞片膜质,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8毫米,宽1.5-3.5毫米,先端急尖,幼时外面有褐色硬柔毛,后脱落近无毛。雄花:花被片3,外面2片三角状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5毫米,先端圆钝,外面近无毛,内面1片长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1.5毫米;雄蕊多数,花丝离生,长约1.5毫米,花药肾形,侧生,长约0.8毫米,雌花:花被片5,外面2片宽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钝或圆,外面无毛,内面3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6-7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至急尖;子房长圆形,长约11毫米,宽约6毫米,外面无毛,2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2,基部合生,柱头2裂,膨大呈螺旋状扭曲,并带刺状乳突。

蒴果下垂,果梗长1.2-1.5厘米,无毛,轮廓长圆形,长约1.4厘米,宽约8毫米,无毛,具不等3翅,一翅特大,呈宽镰刀状,长1.5-2厘米,宽6-9毫米,先端圆,上方的边向下斜,有明显之脉,另2翅窄,长约4毫米,均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光滑,淡褐色。花期10-11月,果期12-1月。[1]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石上、山坡林下岩石上、林下潮湿处和林下水沟边。

病虫防治

细菌性病害由斑点病菌引起的叶斑病症状: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该种菌所侵染,但是许多生产者对之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因为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是最常见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秋海棠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控制方法: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开始扦插繁殖之初就尽力避免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后就及时集中销毁;此外要尽量减少采用植株顶部灌溉的方式,这样也会抑制病情的发生和扩散;稍微降料的浓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叶斑病症状:病症一般出现在秋海棠叶片边缘、叶尖和破损叶片的叶脉上。坏死区域呈现黑褐色,然后是水渍状。诊断方法是下部的叶片经常会不规则形状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边缘为白色。

控制方法:喷洒杀真菌药剂、减少植株受伤和将肥料尽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都可以减少该病生。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状:秋海棠叶片灰霉病经常发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茎处与基质接触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润的病斑很快会扩散到整个叶整个植株,受害区域呈现坏死斑点,逐渐由褐色转变为黑色。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度较高而且湿高时,病原孢子生长加快,受害的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扩散成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降低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叶片加快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

分布范围

产自于西藏(墨脱)。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在我国首次发现。

参考来源

  1. 墨脱秋海棠植物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