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早园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早园竹(学名: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类植物,竿高可达6米,幼竿绿色,光滑无毛;竿环微隆起与箨环同高。箨舌淡褐色,拱形,边缘生短纤毛;箨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绿色,叶舌强烈隆起,叶片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笋期4月上旬开始,出笋持续时间较长。
分布于中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1928年由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 早园竹笋味较好;竹材可劈篾供编织,整竿宜作柄材、晒衣竿等。
形态特征
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竿高6米,粗3-4厘米,幼竿绿色(基部数节间常为暗紫带绿色)被以渐变厚的白粉,光滑无毛;中部节间长约20厘米,壁厚4毫米;竿环微隆起与箨环同高。
箨鞘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另有颜色深浅不同的纵条纹,无毛,亦无白粉,上部两侧常先变干枯而呈草黄色,被紫褐色小斑点和斑块,尤以上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䍁毛;箨舌淡褐色,拱形,有时中部微隆起,边缘生短纤毛;箨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绿色,背面带紫褐色,平直,外翻。
末级小枝具2或3叶;常无叶耳及鞘口䍁毛;叶舌强烈隆起,先端拱形,被微纤毛;叶片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7-16厘米,宽1-2厘米。笋期4月上旬开始,出笋持续时间较长。[1]
繁殖方法
母竹须选择1-2年生,胸径2厘米左右,生长健壮,无开花、出笋早的优良品种。挖竹时须掌握留好鞭,且带宿土。留枝4-5档,削去多余枝梢,以减少水分蒸发。5月下旬-6月梅雨季和9-10月桂花季为最好,成活率高,一般每667平方米栽80-110株。栽竹前每穴施基肥10千克腐熟厩肥或1千克菜饼(在回填土时要拌匀);未施基肥的可到次年母竹成活后补施。植竹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紧壅土、重浇水”。栽竹深度掌握比原来深2-3厘米为宜。栽后要浇透定根水,防止母竹失水萎蔫,如遇连续晴天,隔几天应再浇透水一次。
栽培技术
栽竹后1-2年,应以留笋养竹为主,每株母竹留种笋2-3株。第三年在3月下旬-4月上旬,可挖取部分笋,但仍要按每株母竹留2-3株种笋,种笋要分布均匀。新竹长成后应及时钩梢,通常在6月中旬进行,钩梢后留枝10-12档,以增强抗风、抗雪灾能力。
新造林地肥力较差的以施有机肥为主。可在母竹和新竹周围块状施肥,每墩施腐熟畜肥10-15千克或菜饼1-2千克。全年施肥两次:第一次于5月下旬-6月份施行鞭肥,结合翻垦(深30厘米)施入;第二次于9-10月施孕笋肥,结合翻垦(深10-15厘米)施入。
新造林地立竹稀疏,阳光充足,土壤易板结,杂草滋生,应及时松土除草,以利新竹生长。植竹当年可在林地空间套种农作物,以短养长,以耕代扶。套种作物应选择能固氮的豆科类或生长期短、施肥量多的植物,切忌套种秸秆高、藤茎长、耗肥多的作物。注意不能套种芝麻,以免引起竹子烂鞭。
病害防治
早园竹病虫害一般不很严重。主要虫害有竹介壳虫、竹广肩小蜂、竹螟、竹蚜虫、竹笋夜蛾、金针虫、白蚁等。主要病害有竹丛枝病、竹秆锈病、竹煤污病等。对竹笋病虫害要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把握病、虫情,开展综合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把竹笋病虫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生长环境
早园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力抗寒性强,能耐短期-20℃的低温;适应性强,轻碱地、沙土及低洼地均能生长,土壤疏松、透气、肥沃,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沙质壤土,普通红壤、黄壤土均可,pH值4.5-7,早园竹怕积水,喜光怕风。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1928年由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
主要价值
早园竹是刚竹属中出笋较早、笋期较长的竹种。苏南地区常规栽培条件下在2月初开始出笋,3-4月份是产笋盛期,5月上旬采笋结束。应用覆盖技术栽培时元旦前后就有鲜笋上市。采笋期均在3个月以上。早园竹栽培容易,成活率高,成林快,效益好。早园竹栽培能达到“头年栽竹,次年出笋,3年成林投产”的要求。 早园竹地下鞭根系发达,纵横交错,具有良好的保土、涵水功能。竹林四季常青,挺拔秀丽,既可防风遮荫,又可点缀庭园,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