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了解白腹短翅鸲

了解白腹短翅鸲
图片来自0792# 网

白腹短翅鸲(学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是鹟科、短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翅短,尾长、呈凸状。雄鸟整个头、颈、胸和上体暗铅蓝灰色,尾羽蓝黑色,外侧尾羽基部栗色,腹白色。雌鸟上体暗橄榄褐色,腰至尾上覆羽和尾羽稍沽棕色,下体颏、喉和腹中部乳白色,其余下体淡黄褐色。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目录

介绍

白腹短翅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中,尤以林线上缘矮曲林、疏林灌丛和林线以上开阔的高山、岩石灌丛地带较常见,秋冬季节也下到沟谷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林缘灌丛中活动和寻食。常单独活动,多隐藏在灌木低枝上,并不时发出“吱,吱,吱”的叫声,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有时也急速在地上奔跑捕食,当它们飞落到一个开阔地方时,常将尾翘到背上,并呈扇形散开。主要以金龟甲、甲虫、蝽象、鳞翅目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泰国和越南。

形态特征

雄鸟额、头顶、头侧、后颈、颈侧、背、肩一直到尾上覆羽等上体概为暗铅灰蓝色两翅较短黑褐色具暗灰蓝色羽缘,小翼羽黑色具宽的白色端斑中央尾羽蓝黑色,其余尾羽基部栗色、端部蓝黑色。下体颏、喉和胸暗铅灰蓝色,腹白色,两胁灰蓝或灰褐色,两胁后部黄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淡棕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沾棕色,尤以尾羽基部棕色较著。下体棕黄或淡黄褐色,两胁褐色,腹中部白色或近白色,尾下覆羽较下体多沾棕而具白色端斑。

幼鸟上体橄榄褐色具棕黄色轴纹和端斑。下体棕白色具褐色羽缘形成斑杂状。 虹膜暗褐色,嘴雄鸟黑色、雌鸟黑褐色,脚淡红褐色或肉褐色。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营巢于离地不高的灌木低枝上。也在地上高的草丛和灌木丛中营巢。巢呈杯状,结构较为粗糙,主要由枯草茎、草叶、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茎和草根,有时亦垫有兽毛和羽毛。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2-4枚。卵天蓝色、光滑无斑,为钝卵圆形,大小为20-24毫米×15-17毫米。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栖息环境

白腹短翅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中,尤以林线上缘矮曲林、疏林灌丛和林线以上开阔的高山、岩石灌丛地带较常见,秋冬季节也下到沟谷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林缘灌丛中活动和寻食。

生活习性

行为:留鸟。长栖于浓密灌丛或在近地面活动,不易被激起,仅在栖处鸣叫且尾立起并扇开时可见到。甚喜叫。常单独活动,多隐藏在灌木低枝上,并不时发出“吱,吱,吱”的叫声,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有时也急速在地上奔跑捕食,当它们飞落到一个开阔地方时,常将尾翘到背上,并呈扇形散开。繁殖期间雄鸟长时间的躲藏在灌丛中呜叫,领域性甚强。性活泼而机警,而且好斗,当有入侵者侵入,则猛烈攻击。

叫声:低chuck声。告警叫声似歌鸲的“tsiep-tsiep-tk-tk”或“tck-tck-sie”。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三声哨音“he-did-so”,中间音较高而拖长,最末音仅半调。于夏季的晨昏及有月光的夜晚鸣唱。[1]

食性:主要以金龟甲、甲虫、蝽象、鳞翅目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亚种分化

2亚种

白腹短翅鸲指名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phaenicuroidesJ.E. Gray & G.R. Gray,1847

白腹短翅鸲普通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E. C. S. Baker,1922

关于白腹短翅鸲的亚种分化,Baker(1922)根据在中国湖北宜昌采得的标本描述了一个普通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认为它比指名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phaenicuroides)羽色暗,他描述的新亚种后来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从而使白腹短翅鸲分为两亚种。Baker(1924)、Vaurie(1959)、郑作新(1976)、De Schauensee(1984)和Howard and Moore(1980,1991)等并认为指名亚种在中国亦有分布。但郑作新(1994)、郑作新等(1995)在全面比较了采于中国各地的标本(包括采于云南和西藏标本)以后,认为中国各地的标本,羽色完全一致,并无深浅和暗淡之分,嘴峰和翅长亦都在普通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亚种范围内,较指名亚种小,因而不认为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这样,中国就仅分布有1亚种,即普通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普通亚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主要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北部和缅甸北部。Howard and Moore(1991)认为也分布于中国西藏,此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泰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甘肃西部和西南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北部松潘、东北部万源、西部乡城、巴塘、康定、中部峨眉、西南部木里,贵州北部绥阳、西部威宁,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德钦、西部泸水、维西、永德、西南部孟连、南部绿春、马关,西藏南部聂拉木、林芝、左贡、洞嘎、则拉、米及墩、弧区、鲁霞等地(留鸟),偶见于河北东陵。

动物学史

白腹短翅鸲由于翅短,外形很似短翅鸫,因此曾被归人短翅鸫属(Brachypteryx),但由于该种尾很长,和短翅鸫不同,故单独另立为一个属。短翅鸲属仅此一种,为单型属。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在喜马拉雅山脉分布广泛,在缅甸、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极为罕见(del Hoyo等人,2005年),而在中国的数量估计有100000对左右的繁殖对和10000左右以下的迁徙个体(巴西,2009年)。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