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纹背捕蛛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纹背捕蛛鸟
图片来自搜狐网

纹背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magna):为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是太阳鸟科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5-45克,体长160-210毫米。嘴粗长而尖且向下弯曲。上体橄榄黄色具黑色中央斑纹。下体淡黄白色满布黑色纵纹,尾具黑色次端斑。虹膜褐色,腿鲜艳橘黄色,嘴黑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留鸟。常单独或成对在芭蕉树和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飞行力强,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有时边飞边叫,叫声响亮。主要以昆虫、蜘蛛、花蜜、花蕊、浆果、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国。[1]

形态特征

纹背捕蛛鸟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两翅覆羽橄榄黄色,头顶至枕和中覆羽及小覆羽各羽中央黑色形成黑色中央斑纹。背、腰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纹,飞羽和尾羽亦为橄榄黄色。尾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淡黄色端斑,头侧同背但较淡。下体淡黄色或淡黄白色,亦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纹。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脚橙黄色或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6-41克,♀25-45克;体长♂163-210毫米,♀160-206毫米;嘴峰♂37-46毫米,♀36-46毫米;翅♂78-96毫米,♀79-96毫米;尾♂40-59毫米,♀40-57毫米;跗跖♂18-22毫米,♀19-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尤其喜欢在林缘和疏林等较为开阔的地方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见于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在芭蕉树和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很少成群。偶尔也见与柳莺、太阳鸟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飞行力强,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频繁的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多呈长的波浪式飞行,有时边飞边叫。叫声响亮,快速飞行时发出偏高的cheet叫声。

主要以昆虫、蜘蛛、花蜜、花蕊、浆果、果实和种子等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多营巢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长椭圆形,主要由植物纤维、草茎、蛛网等材料构成,置于大的叶片下面。叶片上的针眼和下面的线扣约80个。巢外面还用蛛网覆有小块叶片和植物纤维。巢外径17厘米×13厘米,深8.5厘米,口径3厘米,有的巢有彼此对应的两个出口。

繁殖期雄鸟在空中进行求偶炫耀,不停的在配偶面前翱翔,全身所有羽毛都蓬松起来,尾亦展开,两翅疾速地扇动,持续几秒后,突然垂直地冲向空中,然后成环形飞回到雌鸟前面,两次翱翔和重复上述动作,与此同时发出拖长的叫声。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呈青灰色、微具褐斑,有的为暗深棕色、被有栗褐色斑,还有的呈橄榄灰色或灰色。卵的大小为20.9-24.2厘米×15.0-16.4厘米。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

西藏东南部(墨脱马尼翁和背崩)、云南(腾冲、盈江、保山、潞西、南康河、镇康、景东、江域、西双版纳、屏边和河口)、贵州(兴义和册享)、广西(百色、睦边和龙津)。

亚种分化

纹背捕蛛鸟(5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纹背捕蛛鸟缅甸亚种Arachnothera magna aurataBlyth, 1855

2,纹背捕蛛鸟指名亚种Arachnothera magna magnaHodgson, 1836

3,纹背捕蛛鸟老挝亚种Arachnothera magna musarumDeignan, 1956

4,纹背捕蛛鸟泰国亚种Arachnothera magna pagodarumDeignan, 1956

5,纹背捕蛛鸟越南亚种Arachnothera magna remotaRiley, 1940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29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