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褐头山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褐头山雀
图片来自搜狐网

褐头山雀(学名:Poecile montanus):共有14个亚种,是一种小型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颊白,颏和喉黑色,下体近白,腹部棕色,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

栖息于海拔800-4000米的湿润的山地针叶林中。留鸟。除繁殖期间和冬季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余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余只。常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群较松散。性活泼,行动敏捷,在枝桠间穿梭寻觅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约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分布于欧洲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东至俄罗斯、蒙古,以至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褐头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各亚种羽色变化较大:东北亚种的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沾褐,眼先、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色或褐灰色。尾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具灰白色羽缘,羽干黑褐色,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深灰色,次级飞羽外翈羽缘灰白色,先端白色,覆羽褐色,外侧羽片具较宽的赭褐色羽缘;颏、喉污黑色,胸、腹和下尾羽淡棕褐色,腹部中央色较淡,腋羽乳黄沾棕。其余下体白色。

西北亚种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西南亚种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 西南亚种头顶至后颈栗褐色,上体赭褐色,翅和尾褐色,尾具棕色外缘、翅上覆羽同背,飞羽具赭褐色羽缘。颏、喉黑色,腹棕色,颊至颈侧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3克,♀9-12克;体长♂116-143毫米,♀115-135毫米;嘴峰♂8-11毫米,♀9-11毫米;翅♂60-65毫米,♀60-68毫米;尾♂58-65毫米,♀54-63毫米;跗跖♂16-18毫米,♀16-18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亚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间,也栖于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在700-1800米中高山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有时可上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冬季有时也下到低山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中。

生活习性

留鸟。除繁殖期间和冬季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余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余只。常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群较松散,活动时个体间不时发出“Zi-her-her.her……’或“Zi-zi.her-her.her……”的叫声保持联系。性活泼,行动敏捷,在枝桠间穿梭寻觅食物,有时能倒悬枝头。为繁殖期间鸣声似“Diao-diao-diao-diao”或“Zou-diao.diao-diao”。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约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的、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的、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来源不确定:韩国、西班牙。

中国

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和西藏。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3月下旬4月初开始配对,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个别也有晚至5月中旬的。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多筑于天然树洞中和树裂隙中,有时也有心材腐朽的树干、树桩和杨树、柳树等木质柔软的树上自己啄洞营巢。每个巢需11-14天才能筑好。巢呈浅杯状或碗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苔藓和植物纤维等构成。巢距地高0.8-5米,个别的可高达17.2米。巢的大小外径为7-11厘米,内径5-8厘米,高4-6厘米,深3.5-5厘米。用植物纤维、羽毛和兽毛等衬垫树洞内为巢,一般较疏松。一般于5月初开始产卵,每年产一窝,每窝产卵6-10枚,每天产一枚。卵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有时形成环状;卵的大小为:16.8×13毫米,平均重1.4克。产完最后一枚卵后,约待1-2天才开始孵卵,孵卵工作仅由雌鸟担任,雄鸟衔食喂雌鸟,卵平均孵化12-16天出雏。雏鸟前期主要由雄鸟喂食,后期则雌、雄亲鸟共同喂饲,平均每天喂雏172.5次。雏鸟晚成性,雏鸟15.5-16.5天后离巢出飞。离巢幼鸟一般在巢区内活动1-2天,然后才随亲鸟远飞他处。

亚种分化

褐头山雀:共有14个亚种,是一种小型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颊白,颏和喉黑色,下体近白,腹部棕色,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明显比例较大。[1]

褐头山雀(1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褐头山雀西北亚种 Poecile montanus affinis Przewalski, 1876

2 褐头山雀鄂霍次克亚种 Poecile montanus anadyrensis Belopolski, 1932

3 褐头山雀东北亚种 Poecile montanus baicalensis Swinhoe, 1871

4 褐头山雀东北欧亚种 Poecile montanus borealis de Selys-Longchamps, 1843

5 褐头山雀勘察加亚种 Poecile montanus kamtschatkensis Bonaparte, 1850

6 褐头山雀英国亚种 Poecile montanus kleinschmidti Hellmayr, 1900

7 褐头山雀指名亚种 Poecile montanus montanus von Baldenstein, 1827

8 褐头山雀日本亚种 Poecile montanus restricta Hellmayr, 1900

9 褐头山雀欧洲亚种 Poecile montanus rhenanus Kleinschmidt, 1900

10 褐头山雀库页岛亚种 Poecile montanus sachalinensis Lönnberg, 1908

11 褐头山雀西北欧亚种 Poecile montanus salicarius C.L. Brehm, 1831

12 褐头山雀西伯利亚亚种 Poecile montanus uralensis Grote, 1927

13 褐头山雀西南亚种 Poecile montanus weigoldicus Kleinschmidt, 1921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03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