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西藏牡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西藏牡竹
图片来自植物智网

西藏牡竹,别名:龙竹,拉丁文名:Dendrocalamus tibeticus Hsueh et Yi.禾本科、牡竹属植物。梢端下垂;绿色,圆筒形,在分枝的一侧基部扁平或具宽沟槽,无毛,无粉或稀可微被白粉,在节处于上下方各具一圈灰白或灰褐色的绒毛环,箨环隆起,无毛;竿环平坦;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九节开始,以多枝簇生。箨鞘幼时红棕色,革质,纵肋不明显,背面除基部一侧被掩盖的三角形部位无毛外,密被棕黑色小刺毛,腹面无毛而有光泽;箨耳无;子房卵形,遍体具微毛,基部有柄,先端收缩成花柱,后者长5-8毫米,亦具微毛;羽毛状。果实未见。

形态特征

竿高12-25米,直径12-18厘米,梢端下垂;节间长(30)40-45(60)厘米,绿色,圆筒形,在分枝的一侧基部扁平或具宽沟槽,无毛,无粉或稀可微被白粉在节处于上下方各具一圈灰白或灰褐色的绒毛环,后者宽6-8毫米,竿壁厚6-12毫米(竿基部者可厚至23毫米);箨环隆起,无毛;竿环平坦;节内长1-1.5厘米,其间被灰白或灰褐色的绒毛,竿基部的3-7节的节内密生环列的气根。

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九节开始,以多枝簇生。箨鞘幼时红棕色,革质,纵肋不明显,背面除基部一侧被掩盖的三角形部位无毛外,密被棕黑色小刺毛,腹面无毛而有光泽;箨耳无;箨舌呈拱形,高2-4毫米,先端具灰褐色细繸毛,后者长1-5毫米;箨片直立或稍外翻,长5-28毫米,有时微皱,不易自鞘上脱落,背面无毛,腹面在中部以下的中央部分具棕黑色小刺毛或无毛,纵肋明显。末级小枝具5-8叶;叶鞘长6-11毫米,无毛;叶耳无;叶舌截形,高1-1.5毫米,无毛;叶片大,广披针形,长10-32厘米,宽2.2-4.5厘米,无毛,次脉8-12对,小横脉不明显,叶缘一侧近于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叶柄长4-6毫米,被白粉,尤以下表面更显著。花枝无叶,细长而波曲,节间长(1) 2-5.5厘米,粗1.5-2毫米,被白粉,并生短柔毛,每节簇生2-10枚假小穗,在假小穗群的基部托以2或3苞片,后者紫褐色,背部具2脊,惟两侧不等宽,脊上起初具淡黄色短柔毛,以后为无毛,边缘生纤毛或无毛;小穗长卵形或长圆形,长1-1.2厘米,宽3-4毫米,紫色,先端尖,

具微毛,含3或4朵小花,上方1朵小花仍发育,基部1朵小花则常发育不良;颖1片,宽卵形,薄纸质,长约7毫米,宽约5毫米,多少具微毛,先端具短尖头,边缘上部生短纤毛,11-15脉;外稃长卵形,膜质,长6-8毫米,宽4-6毫米,具多脉,背面的上半部被微毛,先端圆而微尖,边缘生纤毛;内稃狭窄,膜质,长5-7毫米,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脊间宽1-1.5毫米,其内具5脉,脊外至边缘各具1脉;鳞被无;花药黄色,长5-6毫米,基部呈箭镞形,先端具微毛;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遍体具微毛,基部有柄,先端收缩成花柱,后者长5-8毫米,亦具微毛;柱头1,紫色,长2-3毫米,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花期均在8月。[1]

生长环境

生海拔1200-1700米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墨脱。模式标本采自墨脱。

主要价值

笋可食,竿可作酥油筒、引水管和建筑材料等,劈篾可编结各种竹器

参考来源

  1. 西藏牡竹秀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