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青皮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青皮竹
图片来自燕雀草网

青皮竹(学名: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是禾本科,簕竹属灌木或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0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绿色,竿壁薄;节处平坦,无毛;箨鞘早落;革质,箨耳较小,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小耳长圆形,不倾斜,箨片直立,卵状狭三角形,叶鞘无毛,背部具脊,叶耳发达,镰刀形,叶舌极低矮,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出叶宽卵形,顶生小花不孕,外稃椭圆形,内稃披针形,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宽卵球形,花柱被短硬毛。

分布于中国广东和广西,西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引种栽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青皮竹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容易、速生丰产的特点,是笋材两用竹种,也可美化环境、绿化荒山、护岸固沙。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厘米,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变为无毛,竿壁薄(2-5毫米);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七节至第十一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微较粗长。

箨鞘早落;革质,硬而脆,稍有光泽,背面近基部贴生暗棕色刺毛,先端稍向外缘倾斜而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较小,不相等,其末端不外延,边缘具细弱波曲状繸毛,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稍微向下倾斜,长约1.5厘米,宽4-5毫米,小耳长圆形,不倾斜,其大小约为大耳的一半;箨舌高2毫米,边缘齿裂,或有条裂,被短纤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卵状狭三角形,其长度约为箨鞘长的2/3或过之,背面近基部处疏生暗棕色刺毛,腹面在脉间被短刺毛或有时近于无毛而粗糙,先端的边缘内卷而成一钻状锐利硬尖头,基部稍作心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

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发达,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极低矮,边缘啮蚀状,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稍弯,线状披针形,长3-4.5厘米,宽5-8毫米;先出叶宽卵形,长3毫米,具2脊,脊上无毛;具芽苞片2或3片,宽卵形,长3-4.5毫米,无毛,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小穗含小花5-8朵,顶生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为半圆柱形或扁形,长约4毫米,顶端膨大;颖仅1片,宽卵形,长6毫米,无毛,具2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椭圆形,长11-14毫米,无毛,具25脉,先端亦急尖具短尖头;内稃披针形,长12-14毫米,常稍长于其外稃,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10脉,脊外每边各4脉;鳞被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近匙形,长3毫米,后方1片倒卵状椭圆形,长2毫米;花丝细长,花药黄色,长5毫米;子房宽卵球形,直径2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长0.7毫米,被短硬毛,柱头3,长6-7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主要变种

紫斑竹(栽培型)

该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基部数节间和箨鞘均具紫红色条状斑纹。 分布于中国广东,常栽培于庭园中或农舍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怀集。

紫竿竹(栽培型)

该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也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紫红色纵条纹。 分布于中国广东,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该栽培型很有观赏价值,可种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

光竿青皮竹(变种)

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点在于竿节间幼时全无毛,箨鞘背面亦全无毛,其箨片长度约为其箨鞘长的一半或稍过其一半,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1-1.5毫米。

分布于中国广东和广西,栽培于低丘陵地、河边或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州(引自广东省东莞)。

崖州竹(变种)(广州)

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点在于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

分布于中国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繁殖方法

埋节育苗在生产上应用最广,多用2年生竹为竹种,埋节时成活率较高。埋节育苗必须在竹秆养分积累丰富,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以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宜。一般每公顷可埋竹节12万-15万个。埋节可采用平埋,斜埋和直埋竹节育苗,其中斜埋成活率较高。一般双节育苗用平埋,单节育苗则以斜埋、直埋为多;等应用ABT1-5号生根粉对青皮竹进行了育苗试验,确定了生根粉的最佳剂型和浓度。青皮竹育苗要及时打顶、多次打顶壮苗创新技术,使早发笋、多发笋、发大笋,使苗木提早木质化。当苗高长至1.5-2m时,用枝剪减去梢头,留苗高1.2-1.5米。苗木育成后可以出圃造林,或留圃分株再繁殖育苗。

栽培技术

3月份母竹竹篼的根芽开始露白,有1/3左右的根长至2厘米以内造林成活率最高。旱雨季分明的地方,在雨季来临前造林,可大大提高成活率,适于小面积栽植。

竹苗造林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仍以4-7月较好,选择阴雨天进行造林。秋季造林尤其适合在河流滩地,春季雨水较多,易遭短期水淹地段。 青皮竹竹苗造林除12月份及8月份分别为80%和83.4%外,其他月份均达90%,最高为100%。青皮竹一般采用地径0.5-1.5厘米的1年生竹苗造林。新造竹林郁闭前,每年除草松土1、2次,近竹蔸处松土深约15-20厘米;较远处20-30厘米。竹成林后,注意护笋养竹,防止人畜为害竹笋。

竹林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速效肥为辅,有机肥最好在冬季施,速效肥应在春夏施用。施肥方式:包括铺施、泼施和穴施。施用迟效性有机肥可在竹丛附近沟施或穴施;笋前肥,催芽肥应泼施或穴施;笋后肥,孕笋肥应铺施。施肥量:年施肥量可控制在施厩肥75-90吨/公顷,尿素1650千克/公顷,复合肥1500千克/公顷。

病虫防治

⑴竹煤污病又叫竹烟煤病:感病竹株在竹叶表面和小枝上覆盖着一层烟煤状粉末,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导致竹叶脱落和停止发笋,直至整丛枯死。防治方法:以消灭竹上蚜虫和蚧壳虫为主,喷0.2-0.3度石硫合剂;适当疏伐,使竹林通风透光,减轻发病。

⑵竹秆锈病又叫竹褥病:危害2年以上竹杆和枝,其病原菌为皮下硬层锈菌。受害竹秆材质变脆,降低使用价值;竹株枯死或竹林衰退。防治方法:在6-10月间于竹林内喷0.5-1度的石硫合剂或100-150倍的敌锈钠,防治效果可达95%;及早彻底砍除病竹,避免病害蔓延扩展;加强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

主要价值

青皮竹成材期短,用途广,经济值高,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经营管理简便和速生丰产的特点,既是笋材两用竹种,也是美化环境、绿化荒山、护岸固沙的好品种。

生长环境

青皮竹适生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较散生竹耐水湿。好生于土壤疏松和肥沃的立地,河岸溪畔、平原、丘陵和四旁均可生长,尤其是江河两岸、盆地和平原冲积土上生长最好。土壤疏松、湿润、肥沃。[1]

参考来源

  1. 青皮竹燕雀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