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青竿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青竿竹
图片来自尚可名片网

青竿竹(B.tuloides Munro) 别名;水竹、青秆竹、硬散桃竹硬头竹秆高6-8m,径3-5cm,节间长30-40cm,绿色,被白粉,无毛,节平。箨鞘绿色,短于节间,先端呈不对称 的圆拱形;箨耳不等大,黑褐色,大耳卵形,略为皱褶,小珥椭圆形,边缘遂毛波状;箨舌高2-3mm,先端细齿状;箨叶三角状披针形,直立,基部两侧与箨耳相连。叶片披针形,长10-20cm,宽1.2-1.8cm,笋期限7-9月。秆可供作撑竿、棚架和劈篾,制各种竹器。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略下弯;节间长30-36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无毛,竿壁厚;节处微隆起,基部第一至二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第一或第二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箨鞘早落;背面无毛,干时纵肋稍隆起,常于靠近外侧的一边有1-3条黄白色纵条纹,先端向外侧一边稍向下倾斜,呈不对称的宽弧拱形;箨耳不相等,靠外侧的箨耳较大,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约2.5厘米,宽1-1.4厘米,略有皱褶,边缘具波曲状细弱䍁毛,靠内侧的箨耳较小,斜升,卵圆形至椭圆形,约为大耳的一半,边缘具波曲状细弱䍁毛;箨舌高3-4毫米,条裂,边缘密生长2毫米的短流苏状毛;

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卵状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疏生脱落性棕色贴生小刺毛,腹面脉间被棕色或淡棕色小刺毛,先端渐尖具锐利硬尖头,基部稍作圆形收窄后便向两侧外延而与箨耳相连,其相连部分为5-7毫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4-2/3,其两侧边缘近基部略有皱褶,并被波曲状䍁毛。叶鞘背面无毛,边缘仅一侧被短纤毛;叶耳无或存在,当存在时则为狭卵形至镰刀形,边缘具直或曲的䍁毛;叶舌极低矮,近截形,全缘,被极短的纤毛;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1.5-2厘米,上表面无毛或近基部疏生柔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而具粗糙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簇丛基部托以鞘状苞片,淡绿色,稍扁,线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3-4毫米;先出叶具2脊,脊上被纤毛;具芽苞片2片,无毛,先端钝;小穗含小花6或7朵,位于上下两端者不孕,中间的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扁平,长3-4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而被微毛;颖常1片,卵状长圆形,长8.5毫米,无毛,先端急尖;外稃卵状长圆形,长11-14毫米,具19脉,无毛,先端钝并具短尖头;内稃与其外稃近等长或稍较短,两脊的上部疏生极短白色纤毛,近顶端的毛较长,脊间和脊外的每边均具4脉,并生有小横脉,先端略钝,并有一簇画笔状白毛;鳞被3,倒卵形,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偏斜,宽短,长2.5毫米,后方一片狭长,长约3毫米;花药长3毫米,先端微凹;子房倒卵形,具柄,长1.2毫米,顶部增厚并被长硬毛,花柱长0.7毫米,被长硬毛,柱头3,长5.5毫米,羽毛状。颖果圆柱形,稍弯,长8毫米,直径1.5毫米,顶端钝圆而增厚,并被硬毛和残留的花柱覆盖。[1]

生长环境

生于低丘陵地或溪河两岸,也常栽培于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广东,香港亦有。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药用部位

以茎的中间层入药。中药名: 竹茹。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条,捆扎成束,阴干。

附注

Wm. Munro(1868)根据在香港烂头岛所采的标本(Cantor无号),将其残花枝鉴定为Bambusa breviflora Munro,叶枝鉴定为Bambusa cantori Munro,但是,我们于1979-1980年曾两次在香港作较长时间的竹类调查,均未发现有B. breviflora的竹种。因此对香港是否产有此竹种,颇感怀疑。后来在英国邱园标本室借得此份标本,见标本上有F. A. McClure于1936年写下的将该标本残花枝鉴定为B. tuldoides Munro的意见。经我们详细观察、研究后,认为McClure的鉴定是正确的,并赞同他的意见。这样一来,Munro认为香港所产的B. breviflora实际上就是本种。

参考来源

  1. 青竿竹尚可名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