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争座位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争座位帖》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颜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该帖随意自如,挥洒有度,为历代书家所重,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又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为“颜氏三稿”。

书法内容

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邢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於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抑又闻之,端揆者,百寮之师长。诸侯王者,人臣之极地,今仆射挺不朽之功业,当人臣极地。岂不以才为世出,功冠一时。挫思明跋扈之师,抗回纥无厌之请,故得身画淩烟之阁,名藏太室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然而终之始难。故曰: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可不儆惧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以齐桓公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未路之难也。从古至今,自我高祖太宗已来,未有行此而不理,废此而不乱者也。

前者菩提寺行香,仆射指麾宰相与两省三省已下常参官并为一行坐,鱼开府及仆射率诸军将为一行坐,若一时从权,亦犹未可。何况积习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军,破犬羊凶逆之众,众情欣喜,恨不顶而戴之。是用有兴道之会,仆射又不悟前失。径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悦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寮之侧目,亦何异清画攫金之士哉?甚非谓也。君子爱人以礼,不窃见闻姑息。仆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偶闻军容之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况乎收东京有殄城之业,守陕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岂独有分於仆射哉。加以利衰涂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毁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泊其志哉。且卿裏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长幼。

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射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侍郎自为一行,九乡三监对之,从古以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位,纵是开府特进,并是勋官,用荫即有高卑,会燕合依伦叙,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彜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一至於此,振古未闻。如鱼军容阶虽开府,官即监门将军,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此,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只可于宰相师保座南,横安一位,如御史台众尊知难事御史,别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圣皇时,开府高力士承恩傅宣,亦只如此横座,亦不闻别有礼数。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辅国倚承恩泽,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愿仆射与军容为直谅之友,不愿仆射为军容佞柔之友。

又一昨裴仆射误欲令左右承勾尝尚书,尝时辄有训对。仆射恃贵,张目见尤,介众之中,不欲显过。今者与道之会,还尔遂非,再谒八座尚书,欲令便向下座。州县军城之礼,亦恐未然。朝廷公宴之宜,不应若此。今既若此,仆射意只应以为尚书之与仆射。若州佐之与县令乎?若以尚书同于县令,则仆射见尚书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厅齐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阶,六朝尚书并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类。尚书之事仆射礼数未敢有失。仆射之顾尚书,何乃欲同卑吏?又据宋书有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国家始升,别作二品。高自标致,诚则尊崇,向下挤排,无乃伤甚况再於公堂,猲咄常伯,当为令公初到,不欲纷披,黾勉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纪纲,须共存立,遇尔隳坏,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电含怒,责毂彜伦之人,则仆射其将何辞以对。

创作背景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写给郭英乂的一封书信的草稿。事情的起因是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凯旋还朝,代宗命文武百官于长安城举行欢迎仪式。负责安排百官排列次序的郭英乂为取悦于大宦官鱼朝恩,不顾朝廷规制,刻意将鱼朝恩的座位排在品阶比他高的几位尚书之前。对于这样露骨的献媚之举,一向以正色立朝的颜真卿愤然致书郭英乂,对其所作所为进行严词斥责。

艺术鉴赏

笔法

《争座位帖》不少笔意是从颜书楷体演化而来,写得更为疾速,更为放逸,书风跌宕浪漫,全以中锋用笔,气足意满,杀纸之气溢于纸外,似乎天地之间贯穿着股豪迈的正义力量,无坚不摧。虽是信手写来,但笔笔之中气韵饱满,静动有态,大小参差。以直笔为主,浑厚藏拙,质朴苍劲,奇伟秀拔,笔势纵横,笔力矫健,笔锋雄劲爽利。《争座位帖》笔法中的圆劲,是篆籀的生化,在圆润之中更有劲节,飞动之中更带韧性,融北朝的雄浑遒逸和中唐的肥劲宽博于一炉,劲立拔豪宕,姿态飞动。

结体

《争座位帖》以行书为体,草书辅之。结字是正书中快写纵逸,以笔势的婉健流动为契机来发行、草之变,既富“飞动诡形异状”之态,又不失有凝重劲拔的神韵。它与《祭侄稿》一样没有刻意做作的成分,是一种在自然的倾诉式的书写中达到了书写的极则,将本我的真、艺术内质的美、空间的腾挪起伏表现融为一体。

从章法上看,《争座位帖》通篇构成了自然叠嶂、雄逸茂畅、舒和烂漫的心灵图画,一派天机之中,凛冽正义的精神凸出。使人从中可以体味出颜真卿刚强耿直、朴素敦厚的性格。因为写的是书信,是草稿书,所以信手写来,故而前松后紧,行疏字密,大小粗细相间,加上圈误补遗,多处修改,无有任何安排之意,显得自然优雅,任意奔放。

作品评价

北宋书法家苏轼《东坡题跋·题鲁公书草》:“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

北宋书法家米芾《宝章待访录》:“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

清代书法家王澍《虚舟题跋》:“三稿皆公奇绝之作,《祭侄》奇古蒙宕,《告伯父》渊润从容,至《论座》则兼有《祭侄》《告伯》两稿之奇,情结不同,书随之异,所以直入神品,足为《兰亭》后劲也”。

清代学者阮元《颜鲁公争座位帖跋》:“《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此帖笔法之佳,当在《兰亭》之上。”

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学书迩言》:“行书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创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

历史传承

《争座位帖》稿本墨迹北宋时藏于长安安师文处,安氏据以摹勒刻石,后安家兄弟分家,将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辗转进入内府,自此再无下落,不知所终。惟其刻石今尚存西安碑林,世称“关中本”、“陕刻本”。好事者因以该本为底本反复翻刻,翻本众多,良莠不齐,以宋拓为最珍。

宋拓之中,据王壮弘《崇善楼笔记》载,以晚清四大藏书楼之铁琴铜剑楼藏北宋拓本为第一,惜今已不知尚存人间否。而存世之宋拓,以吴荣光、潘仕成、梁启超递藏北宋拓本为第一。翁方纲题跋定为北宋,民国七年有正书局亦作为北宋拓本影印出版,郑孝胥有跋,复为梁启超重金购藏,今入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为当今学术界公认之北宋拓本。

此外,还有何绍基题跋宋拓本,今在上海图书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其次,则有启功题跋、妙鉴斋藏南宋拓本。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1]

参考文献

  1. 《争座位帖》,兰州新闻网201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