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二聚体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名词解释
二聚体、二聚物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意义,但基本涵义都表示相同或同一种类的物质,以成双的型态出现,可能具有单一状态时没有的性质或功能。
中文名二聚体
化学上,凡是两个分子结合成一个新的物质,无论是物理作用还是化学变化,都可以将生成的物质称为二聚体。常见的例子包括二聚氯化亚铜、二聚氯化铝、二乙烯酮、气态的二聚羧酸、二聚环戊二烯、二聚环丁二烯等等。它可以是聚合物中的一种特例,例如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单元缩合组成,则蔗糖虽为一个分子,仍归属为一种二聚体。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所探讨的双体通常是如同蛋白质、核酸等可观察的高分子,在形成的过程中,若两个次单元(subunit)相同称为同源二聚体(homo-),若是不完全相同的单体组合而成,则称为异源二聚体(hetero-)。生化所探讨的双体若以共价键方式连结,则通常使用双硫键连结单体,而绝大多数却不是以共价键的方式组合而成,例如核糖体。再例如嘧啶二聚体,通过紫外线照射,DNA或RNA上相邻的嘧啶以共价键相互结合,为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为主要原因。通过光,恢复酶的催化作用,吸收光后再恢复为单体。
临床意义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二聚体升高。
临床应用
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DVT)诊断
比较研究表明, NycoCard D-Dimer和ELISA D-Dimer在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阴性判断上与静脉造影法相比, 结果一致性与灵敏度接近100%。而胶乳法灵敏度仅为73%,结果一致性为78%。
NycoCard D-Dimer,是DVT早期诊断与阳性排除的重要工具。简便、快速,节约费用。
□ 肺栓塞(PE)和动脉血栓塞的诊断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 纤溶作用机制的早期测验-血栓前危险评价
□ 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
□ 血栓形成过程及溶栓治疗的监测
□ 肿瘤辅助诊断
优点
二聚体可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监测指标,而FDP(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维蛋白原,且在原发性纤溶中也升高。 因此后者不能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指标。但是,金乳胶显色的二聚体免疫过滤法由于对各种复合有二聚体的片断,如来自纤溶蛋白的 X 碎片复合二聚体均敏感,因此使试验的特异性降低。该测定法在定量检测中的实际临床意义尚有待更多临床实践资料的证明。
二聚体或FDP测定都可作为溶活性增强的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DVT、DIC肾功能、衰竭及溶栓疗效判断。理论上, DIC说明纤溶形成的小碎片对FDP检测法不敏感,而二聚体试验较之敏感。因此某一具体测定方法在疾病后中的敏感性尚有待临床资料的结论。
二聚体可采用血凝标本(血浆), 而FDP是能采用血清标本。后者受血清制备是否完全的影响。
FDP乳胶颗粒法3分钟完成试验, 二聚体胶体金免疫过滤法2分钟完成试验。前者为半定量测定, 后者若采用读数仪可与ELISA法比美。
参考文献
- ↑ 中国发现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专家:中华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书法|详解隶书发展的历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