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于占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占元(Yu Jim-Yuen, 1905-1997年), 香港著名动作指导演员们的老师,生于1905年(清光绪31年)的京师顺天府(今北京)。

于占元年轻时是京戏名伶,后来赴港后既台上唱戏又在银幕上演戏。因为生活所迫的他创办了"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名字虽然取得唬人,但要论规模在香港众多戏校中也只算得中等,而且校舍破败,条件简陋。

所幸师父并未误人子弟,教得认真,孩子亦学得刻苦。收徒关正良、元庭、元华、洪金宝元奎、元彬、元德、元彪、元楼(即成龙)、元庆(即袁和平,跟随于占元学习武艺一年多)等。"七小福"是于占元为徒弟们创作的一出以打为主的京戏,也是他这群得意门生的总称,这帮徒弟有几十个,其中最固定、最出色者,据说是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元武七人(注:成龙当时的艺名为元楼,元龙则是大师兄洪金宝的艺名。

待到后来,年长成龙两岁的洪金宝约满先行出师闯荡影坛时,成龙才顶了元龙之名),当然还有元秋,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成了个"七小福"戏班,既让徒弟们多增加些演出经验,又可赚些银两,正所谓"一箭双雕"了。这便是后来对香港甚至世界影坛都产生深远影响、影迷心目中鼎鼎大名的"七小福"的雏形了。后来在电影中《七小福》中,洪金宝扮演了恩师。他们在六十年代后陆陆续续的进入电影圈子担任龙虎武师、替身甚至主演,并逐渐成为八十年代的最重要的一帮电影人。

于占元自己在电影业中成就很一般,但他所教导出来的徒弟,至今有数位仍是香港电影中的中流砥柱甚至佼佼者。包括他的女儿于素秋,在六十年代的《如来神掌》等作品当中便担任女主角。

影视作品 师父出马(1979) 金刀怪客(1967) 虹霓关(1964) 白门楼斩吕布(1961) 梁红玉血战黄天荡(1961) 宝剑结良缘(1954) 秦良玉(1953)

段相互关系 "中国戏剧学院"与"七小福" 三十四年代内地军阀混战,百业艰难,而香港戏曲界却是一片繁荣昌盛。京班出身的于占元和众多北派艺人一样,南下来到了香港,以图出路。 于占元到了香港一开始并没有太大作为,反而他的小女儿于素秋崭露头角,辟开了一条新路--40年代末开始在洪仲豪等人的电影公司拍电影。

到了50年代早期,于素秋已经声名鹊起,于占元偶尔在女儿主演的电影里客串角色,如《秦良玉》、《宝剑结良缘》这些。偶然演戏连小打小闹都算不上,于占元所擅长所爱好的仍是他熟悉的戏曲,经过考虑,于占元走出了他人生中重要一步,创办了"中国戏剧研究学院"。

于占元在香港不是什么名流,办的也不是什么大校,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可毕竟有一技之长,不是误人子弟的骗人学校,陆陆续续也收到一些生源,像于素秋的老板、华南电影厂厂长洪仲豪看到孙子洪金宝顽劣,就把洪金宝送进了"中国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学院"办学初衷并不打算往电影行送人,那时戏曲的市场还好,学校本意仍是教出出色的梨园子弟,因而照足了梨园规矩传统,严格治学。但当时学校里面的教师--像关正良等人--也有在电影武行里做龙虎武师的,便建议于占元不妨让这些小徒弟到电影行锻炼锻炼。

电影收入颇好,而且确实也需要一些小演员,于是,从60年代开始,一些小学员得以破例进到电影行拍戏。但没戏拍的日子,他们仍需要去荔园(不是梨园)等地表演戏曲。

1968年前后,随着戏曲的衰落,荔园跟着变样,"中国戏剧学院"举步维艰。一些满师毕业的学员,纷纷跟韩英杰等前辈进了电影武行。而于占元觉得美国还有市场,于是带了另一批门生,远赴美国演出。

中国戏剧研究学院也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这所当时普普通通并不出众的戏曲学校,现在看起来,简直就是香港电影业的"黄埔军校",将帅辈出,深远影响了港片(特别是动作片)历史。

其实,和其他戏曲学校相比,中国戏剧学院并没有什么优势。论出道时间,大家多是60年代混迹电影界的孩子;论电影圈的关系,粉家班有大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东方戏剧学校有唐迪;论基本功,谁怕谁,谁又能比谁高一截……

但说到同气连枝团结互助,中国戏剧学校却远胜其他学校一筹。当然,这一开始得益于他们有一个极具领袖气质的师兄洪金宝,是他把众师兄弟团结在一起,有活一起干,有饭一起吃,慢慢打出来的天下。而到了成龙、元彪、元奎、元华等等人成名之后,元家班之间的相互合作,几十年依旧不断,都不是其他戏剧学校有的。

也因此,其他学校只是个别人脱颖而出,学校名字烟消云散,而中国戏剧学校的"元家班"、"七小福"却常常是被作为一个集体提起。

七小福 元家班当家主角"七小福"之元德、元奎、洪金宝、成龙、元彪、元武、元彬,成名后的七人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团结,有头脑有胆识,然后再加上不可或缺的拼搏和运气,最终成就了元家班的辉煌。

"七小福"是另一个概念。 于占元授徒过百,严格说来,并不是所有中国戏剧学校的学生都能称之为"七小福"成员,当然,非科学的领域并不需要那么严格,所以,说他们都是"七小福"也没错。

什么是七小福?这又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1962年,香港"懋林影业"要开拍一套《公主与七小剑侠》的戏,就从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校"挑选了所谓的"懋林七宝",由元龙(洪金宝)、元庭、元秋、元华、元红、元甫、元声出演"七小剑侠"。而于占元师父则是该电影的武术指导。

电影拍摄后,于占元深受"七小剑侠"这名字的启发,从而创出了"七小福"这么一京戏班底,并开始在荔园等地演出。久而久之也名声在外。(按:七小福名字由来应该和吴回导演1961年的电影《七小福》也有些关系)

虽然名曰"七小福",实则人员并不固定,也远不止七个人,元华接受郑佩佩等人采访时就曾说过于占元师父当年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安排组合,多的时候会有三四组"七小福"同时在"荔园"等不同的地方演出。

只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彬、元德等几个师兄弟名声大噪,让外界误认为"七小福"就是指洪金宝成龙这几个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