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于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西周于邘叔为得姓始祖。

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八十二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于姓在中国大陆列第二十八位。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于姓人口有114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92%。

于姓主要分布在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姓氏。 [1]

起源始祖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源流二

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源流三 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源流四

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郡望

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救民堂、兴驷总记(大驷堂)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