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岩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岩寺,又稱「虎丘塔」,是古城蘇州的象徵。

雲岩寺的所在地原來是晉司徒王珣和其弟王珉的別墅,先在山下,後來塌毀後移至山上併合而為一。宋至道年間(995~997年)寺院又遭毀棄,大中祥苻年間(1008~1016年)重建,並改稱「雲岩禪寺」。

雲岩寺,塔隨其名,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根據文獻的記載,雲岩寺塔曾多次被焚,焚後也是屢加修葺,始有今日的規模,雲岩寺是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級,通高47.5米,由下而上逐層收縮,輪廓微呈弧形[1]。塔身有平座、腰檐、柱額、斗栱及門窗等結構,八面的正中都開闢有壺門。塔的內部由外壁、迴廊和塔心(塔室)組成,迴廊內設有木梯,使塔心與外壁分開,這種設計在宋塔中是很少見的。進入各層的迴廊和塔心,構築精美的各式斗拱和藻井處處可見,還有各種用石灰堆塑的圖案,這些圖案中的數十幅寫生牡丹尤其突出,各種牡丹雍容華貴,帶有典型的宋畫特徵,對研究古代的裝飾藝術有較高的的價值。

中文名: 雲岩寺

地理位置: 江蘇蘇州閶門外

塔 名: 雲岩寺塔

俗 稱: 虎丘寺

歷史背景

據寺內碑刻記載,東晉咸和二年(327年)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舍宅為寺,名「虎丘寺」。當時寺建於劍池山下東西兩處,本是兩個寺。唐時為避李虎(唐高祖李淵祖父)之諱,便改名為「武丘報恩寺」。會昌年間(841~847年)佛寺廢毀。後來重建時,合兩寺為一寺。五代末,增建虎丘塔。北宋至道年間(995~997年)重建時又改名為「雲岩禪寺」,塔名也改為「雲岩寺塔」。清康熙年間更名為「虎阜禪寺」,但人們仍習慣俗稱「虎丘寺」。

五台雲岩寺舊時為東南一大叢林,廟宇宏偉壯觀,佛塔琳宮、重樓飛閣,十分繁盛,是宋代「五山十剎」之一。

重建時期

雲岩寺,歷史上曾七次遭劫,屢毀屢建,主要建築僅五代所建雲岩寺塔和元代所建的斷梁殿兩處,其餘均系太平天國以後重建的。斷梁殿即寺院的二山門,始建於唐,重建於元,平面長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殿中正梁以兩根圓木接成,接縫在中央,故有「斷梁」之稱。殿內原有康熙手書「路接天閶」匾額及頻那耶迦塑像(俗稱哼哈二將),已經被毀。

現存元碑一方,明碑三方,記述寺院沿革頗詳,為重要歷史文獻。塔在山頂,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共七層,高約47米,人稱「虎丘塔」,是蘇州的象徵。五台雲岩寺是東南一大名剎,名聲很大,歷代不少著名僧人曾來此住持。僅《高僧傳》等書中所記,就有名僧竺道一、竺道生、曇諦、岌法師等來此講過經。梁僧隋若、智聚,唐僧慧嚴、僧瑗、齊翰等也來過這裡。

地理位置

雲岩寺,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外,距城七里的虎丘。

重大意義

雲岩寺,尤其是宋代高僧紹隆的到來,匯集了四方眾僧,道聲大揚,在此形成禪宗一派——虎丘派。紹隆坐化後,在虎丘東山廟西松徑後建有一塔,俗稱「隆祖塔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