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云朴,中药名。为本兰科植物滇缅厚朴MagnoliarostrataW.W.Smith的干皮、根皮及枝皮。分布于云南,西藏。具有温中化湿,行气消积之功效。用于胸腹胀满疼痛,食积气滞,呕吐,腹泻,痰多咳嗽。[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云朴
汉语拼音:Yún Pǔ
别名:贡山厚朴,腾冲厚朴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温中化湿,行气消积
主治:用于胸腹胀满疼痛,食积气滞,呕吐,腹泻,痰多咳嗽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云朴
拼音名:Yún Pǔ
别名: 贡山厚朴,腾冲厚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gnoia rostrata W.W.Smith
出处
云朴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厚朴条,云:"滇南生者叶如楮叶,乱纹深齿,实大如豌豆,谓之云朴,亦以冒川产。"但所附之图,叶为全缘。而滇厚朴条下有"滇厚朴生云南山中,大树粗叶,结实如豆,盖即川厚朴树,而特以地道异,滇医皆用之。"的记载。并有附图,图中叶有锯齿。据上述情况,《植物名实图考》显然将两图排列颠倒。滇厚朴原植物可能是紫草科厚壳树属的榛叶厚壳树 Ehretia corylifolia C.H.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本兰科植物滇缅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采收和储藏
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时,黄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800m的山地阔叶林中。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4m。树皮淡灰色。小枝粗壮,幼时绿色,后为褐色,芽圆柱形,灰绿色;叶5-9片集生茎顶;叶柄粗壮,长4-7cm,托叶痕明显凸起,长约为柄长的三分之二;叶片坚纸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0-50cm,宽20-25cm,全缘,先端宽圆,具短急尖头,基部微心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白色,被褐色毛,脉28-30对。花后叶开放,芳香,大形;花被9-12,外轮3片,背面绿色,略带粉红色,腹面粉红色,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雄蕊群紫红色,药隔伸出成三角状尖头;雌蕊群圆柱形。聚合果圆柱形,长11-18cm,小蓇葖果先端向外弯曲,喙长6-8mm。种子扁,长约7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皮呈卷筒状,厚0.4-1.5cm。外表面灰黄色,近光滑,具横向椭圆形或类圆形皮孔;内表面暗褐色,近平滑,具细纵纹,指甲划之略显油性。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具多量白色晶状颗粒,对光闪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涩。根皮多呈不规则状,常弯曲。质硬,断面富纤维性。枝皮多呈单筒状,较薄,质脆。
显微鉴别
干皮横切面:木栓层2-8列木栓细胞,壁厚,木化;栓内层为石细胞环,石细胞类方形,壁厚,强木化,孔沟,明显。皮层较宽,散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长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厚,强木化,孔沟、层纹清晰;油细胞较多,含黄色油滴;纤维群排列稀疏。韧皮部占绝大部分,韧皮射线1-3列细胞;纤维群与筛管、薄壁细胞相间排列;有少数石细胞;油细胞随处可见。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 ①取粉末1g,置100ml带塞试管中,加乙醚5ml,浸泡4小时,浓缩至0.3ml,作供试液;另取厚朴酚、和厚朴酚和β-桉油醇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0.5%CMC硅胶G薄板上,以环己烷-氯仿-无水乙醇(7:3:1)展开,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厚朴酚、和厚朴酚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在与β-桉油醇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100℃加热后颜色蛮深,而厚朴酚、和厚朴酚的相应位置上几不显色。
- ②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ml,浸泡24小时,提取液浓缩至0.3ml,作供试液;另取木兰箭毒碱、木兰花碱和柳叶木兰碱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0.5%CMC硅胶G薄板上,以乙酸乙酯-乙酮-甲酸-水(5:3:1:1)展开,用改良磺化铋钾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木兰箭毒碱、木兰花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1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2.0%。
化学成分
皮中含和厚朴酚(honokiol),厚朴酚(mag-nolol), 木兰箭毒碱(magnocurarine),挥发油,油中含β-桉叶醇(β-eudesmol)。
炮制
- 1.云朴 取原药材洗净润透,展开,刮去粗皮,切丝,晒干。
- 2.姜云朴 取云朴丝,加姜汁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云朴100kg,用生姜20kg。饮片性状:云朴为丝状,宽2-3mm,具体参见"药材鉴别"项。姜云朴形如云朴,色泽加深,稍具姜辣气味
归经
脾;胃;肺;大肠经
性味
辛;苦;性温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温中化湿;行气消积。主胸腹胀满疼痛;食积气滞;呕吐;腹泻;痰多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