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台山显化的故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台山显化的故事
圖片來自六图网

五台山显化的故事,苦瓢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

原文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有意检查俗人的毅力,常常闪现神通,改动无常,而每一次改动,又都向人世昭示一种真理,给我们带来无量的震撼。


  据说有一年五台山的大孚图寺举办一年一度的斋会,不论贤圣道俗,到这儿都可对等行财施和法施,因而又叫“无遮法会”。这年,参加斋会的人许多,寺中的僧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忙着收点各式各样的布施,有的忙着照顾那些远道而来的忠实的信徒们。

  这天早晨,大孚图寺还沐浴在晨雾中,寺院众僧已接连起来,准备新一天的活动。这时来了一位衣冠楚楚的贫穷妇人,她背上背著婴儿,手里拉著一个幼孩,身后跟著一只瘦犬。她神色疲倦,说话时动静都有些发颤:

  “我从南边乡下来,特来敬奉圣主。”

  守门的和尚将她打量了一下,只见她除了身上的破衣烂衫以外,再没有一点剩余之物,便好奇地问:

  “施主如此贫穷,拿什么来敬奉圣主呢?”

  贫女说:“我是没有什么资产,可我有受之于父母的头发,我愿将头发剪下,以表诚心。”说着,顺手将头发剪了下来,递给和尚。

  和尚接过来,只见那一缕头发分外亮光,干净得一点尘土都没有。这时寺主走了出来,将这个贫妇人又打量了一下,说:“施主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先进去休憩休憩,过一会儿就可以用斋了。”

  贫妇人显出着急的神色,说:“我还有急事,要到别处去,能否先给我斋食?”

  寺主略微考虑了一下,说:“行,佛主以普渡众生为心,施主有急事,理应照顾。请跟我来。”说完,领着贫妇人向斋堂走去。

  来到斋堂,寺主叫人给贫妇人三份斋饭,说:“你们母子三人就在这儿好好吃吧,吃完了好赶路。”

  贫妇人说:“我的那条狗也是个生灵,佛主对一切生命都是对等的,请给它也来份斋食。”

  寺主听了有些不高兴,但又觉得她讲得有道理,就又给了她一份,便想回身离去。

  没想到贫妇人又说道:

  “我腹中又怀孕了,未出生的孩子也是生灵,也应当得到一份斋食啊!”

  寺主极不耐性,责怪道:“你这个贫妇人也太贪了!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凭什么要吃斋食呢?仍是赶快自己吃完了走吧!”

  贫妇人反问道:“未出生的孩子莫非就不是人吗?”

  说完,只见她腾空而起,现出了祥瑞的文殊菩萨的法相,那只瘦犬变成了菩萨骑坐的狮子,那两个孩子也变成了两个童子。五色云气,充溢在寺院的上空。文殊菩萨在空中唱起了偈语:

  苦瓢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

  文殊菩萨唱完偈语,便不见不见了。寺院中的和尚和俗众,见此现象,无不大惊,忙跪拜在地。寺主更是懊悔万分,痛哭道:

  “我真是有眼无珠,不识真圣,还留下我这两颗无用的鱼目干什么呢?”说完就用手使劲地抠自己的眼球。世人苦苦劝阻,方才停手。

  从此,这位寺主对来寺的俗众,不论贫富,都天公地道,再不敢有一点点偏疼。后来又在文殊菩萨乘云而起的本地建塔,将菩萨化贫妇时所留下的头发供奉在塔中。

  文殊菩萨的圣名,给五台山增添了许多奥秘的颜色。菩萨有时闪现法相,有时道出偈语,有时给我们医痛疗疾。我们都信赖,来到五台山,就会脱节人生的各种意外和灾害。 [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