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台山显通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台山显通寺
圖片來自搜狗

五台山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通寺位于山西五台山中心区的台怀镇北侧,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寺庙简介

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 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 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 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远远望去,金碧辉煌,阳光之下,熠熠夺目。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问,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 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南无释迦牟尼佛,西为南无阿弥陀佛,东为南无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南无观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三尊菩萨像。

历史发展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北侧,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是五台山建筑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寺院。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后来曾改名花园寺、大华严寺,至明太祖重修时,太祖赐额“大显通寺”,故沿用“显通”至今。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无量殿,高20.3米,宽7间共28.2米,深4间共16米。这座无量殿形制古朴,雕刻精细,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其造型和北京故宫金妾殿相仿,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显通寺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两座高达8米的铜塔,造型显得格外秀美。西塔,下层有个拇指大小的小庙,庙内端坐着一位“土地”菩萨。相传,康熙帝来五台山时,“土地”猛然发话。向皇帝问安。康熙皇帝闻声回顾,周围并不见人。费了一番工夫,康熙终于找到了他,不禁笑道:“好大的土地!”小土地十分高兴,急忙跪地道谢说:“谢主龙恩!”别看小土地身材不大,却从此在五台山享有了鼎鼎大名,并不时引来众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显通寺山门外的钟楼,与其他寺庙里的钟楼,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里面悬挂的一口幽冥铜钟,却实在不一般。这口钟铸造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627),重达9999.5斤。撞击一下,声音可以传到10里之外。清末以来,显通寺屡遭战乱破坏,变得残破不堪。1949年以后,国家陆续拨款,进行大规模修葺,现在面貌已为之一新。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 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 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 康熙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建筑特色

中国古代佛寺建筑群。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灵鹫峰麓。据《清凉山志》载,东汉永平十一年建寺,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期再建,唐太宗时重修,武则天时期更名大华严寺,寺容已达高峰。寺前有高塔耸峙,后有菩萨顶。明太祖时又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代中叶寺僧分裂,始成现状。万历年间(1573~1620)曾改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仍复显通旧额。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祖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坐北向南,面积8万平方米,中轴线殿宇7座,自 前至后有观音殿、菩萨殿、大佛殿、无量殿、文殊殿、铜殿、藏经殿。配属建有铜塔、配殿、厢房、大钟楼、僧舍、厩库、禅堂、方丈院、粮仓等,现存建筑 400余间,均属明清重建。

大佛殿即大雄宝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八椽,重檐九脊顶,凸字形平面,四周环廊。殿前檐廊下额枋、雀替雕龙。殿内供“三世佛”、十八罗汉等,背面为“三大士”像。

无量殿为纯砖结构,明万历三十四年至四十年(1606~1612)建,崇祯九年(1636)补修。面宽七间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内部结构券拱与叠涩砌筑,藻井形似花盖。殿顶铺设筒坂布瓦,外檐砖刻斗栱铜殿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铸造,三间方形,重檐九脊顶。殿内四壁铸佛像万尊,故又名万佛殿。殿身比例和谐,制作工精,柱额、斗栱、梁架、屋顶及吻兽脊饰等完好无损。四周隔扇棂花图案和裙板上花鸟人物,工艺尤佳。

铜塔位于铜殿前两隅。原为五座,形制略同,象征着五个台顶,人们至此,犹如朝拜五台。现仅存两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造,完好无损。塔为八角形,十三级,高约 7米。须弥束腰基座,覆钵形塔身,上置密檐瓦珑,塔刹上露盘两层,宝珠设于极顶。塔内及周身雕佛、菩萨、力士、弟子、诸天、罗汉等像。覆钵四周雕密檐塔9座,分七级和九级两种。

大钟楼在寺东南隅,明天启四年(1624))建,面宽进深各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周置回廊,下层砖砌券洞,刻有“震悟大千”横匾一方。上层柱额承托梁架及楼顶,装隔扇6抹,钩栏围护。楼内大铁钟为天启间铸造,重及万斤,是五台山巨钟之一。

此外,寺内还保存有铜铸十一面千钵文殊、华严经字塔、小木作八角形楼阁式塔、北魏铜铸旃檀佛像、石雕菩萨等,也都是富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

1954年修缮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无量殿,1974~1977年翻修西禅院,1979年修缮藏经殿,1982年铺墁庭院,修缮东方丈院,1984年修缮梦楼粮仓。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