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葉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葉槐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五葉槐

學 名:Sophora japonica Linn.

var. japonica f.

oligophylla Franch.

別 稱:蝴蝶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 科:蝶形花亞科

族:槐族

屬:槐屬

亞 屬:肉果亞屬

組:肉果組

種:槐

變 種:五葉槐

命名者年代:Franch.,1926

五葉槐(wǔ yè huái),學名:Sophora japonica Linn. var.japonica f. oligophylla Franch.,是豆科槐屬植物,喬木,高達25米;樹皮灰褐色,具縱裂紋。當年生枝綠色,無毛。羽狀複葉長達25厘米;葉軸初被疏柔毛,旋即脫淨;複葉只有小葉1-2對,集生於葉軸先端成為掌狀,或僅為規則的掌狀分裂,下面常疏被長柔毛。圓錐花序頂生,常呈金字塔形,長達30厘米。莢果串珠狀,長2.5-5厘米或稍長,徑約10毫米,具種子1-6粒;種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干後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於中國北京景山)。 五葉槐耐寒、耐干早、耐煙塵、耐瘠薄、喜陽光。 五葉槐是槐的變種之一,觀賞價值高,最宜孤植或叢植於草坪和安靜的體息區內,也可用於廠區綠化,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較強的抗性。 [1]

五葉槐形態特徵

五葉槐是 喬木,高達25米;樹皮灰褐色,具縱裂紋。當年生枝綠色,無毛。羽狀複葉長達25厘米;葉軸初被疏柔毛,旋即脫淨;葉柄基部膨大,包裹着芽;托葉形狀多變,有時呈卵形,葉狀,有時線形或鑽狀,早落;複葉只有小葉1-2對,集生於葉軸先端成為掌狀,或僅為規則的掌狀分裂,下面常疏被長柔毛;小托葉2枚,鑽狀。

圓錐花序頂生,常呈金字塔形,長達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葉;花萼淺鍾狀,長約4毫米,萼齒5,近等大,圓形或鈍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無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近圓形,長和寬約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脈紋,先端微缺,基部淺心形,翼瓣卵狀長圓形,長10毫米,寬4毫米,先端渾圓,基部斜戟形,無皺褶,龍骨瓣闊卵狀長圓形,與翼瓣等長,寬達6毫米;

雄蕊近分離,宿存;子房近無毛。莢果串珠狀,長2.5-5厘米或稍長,徑約10毫米,種子間縊縮不明顯,種子排列較緊密,具肉質果皮,成熟後不開裂,具種子1-6粒;種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干後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五葉槐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北京(景山)。 五葉槐耐寒、耐干早、耐煙塵、耐瘠薄、喜陽光。喜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但在石灰性、酸性及輕鹽鹼土上均可正常生長。

五葉槐繁殖方法

整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排灌條件的壤土地作苗圃地,早春整地前澆水造墒,每畝施優質基肥3000千克,複合肥50千克,土地平整好後,噴乙草胺除草劑,覆蓋90厘米寬的地膜,以待播種。

播種:3月上旬用80℃的熱水浸種,自然冷卻24小時,將膨脹種子取出。用地膜打穴器,打穴深2-3厘米,株距30厘米,每幅膜種2行,行距50厘米左右,將膨脹種子點入穴內,每穴2粒,覆土厚度2厘米。

苗期管理:4-5月幼苗出齊後,苗高5-8厘米時間苗,高10-15厘米時用斷根鏟截斷直根,斷根深度距地表12-13厘米為宜,斷根後及時澆小水1次,促進側根生長。6-8月追施2次速效化肥,及時中耕鋤草。當苗干胸徑長到1.5-3厘米時即可作砧木。

在4月前後進行枝接,劈接方法:於砧木2米高處進行截干,將截面削平,自截面垂直劈下,切口長約2.5厘米。蝴蝶槐接穗長6-8厘米,帶2-3芽,下端削成22.5厘米兩個馬耳形削麵,一面厚,一面薄。將接穗薄面向內插入劈口,使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層對齊,然後用塑料條把接口部位包嚴。也可用腹接方法。

於5月前後在國槐的分枝周圍20厘米處進行芽接,在不同方向上共接3-4個芽,米用「工」字形芽接。在距芽眼前後1厘米處各劃一刀,深達木質部,兩旁各豎劃一刀,輕輕取下長方形的芽片;將砧木上切口切成「工」字形,把其皮層從中間向兩邊剝開,迅速將芽片放入切口內,蓋上剝開的砧木表皮,用塑料條包嚴。及時抹除砧木上的萌芽,保證接穗(芽)的生長,嫁接沒活的進行補接。肥水管理同國槐。 接活後,再將中國槐樹樹冠枝條全部剪除,並注意造型。

五葉槐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有槐尺蠖和蚜蟲,可用25%滅幼脲3號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2000倍液防治。

五葉槐主要價值

五葉槐是槐的變種之一,聚生的小葉似蝴蝶舞,觀賞價值高,最宜孤植或叢植於草坪和安靜的體息區內,也可用於廠區綠化,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較強的抗性。

參考來源

  1. 五葉槐,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