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色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五色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1026…”)
(無差異)

於 2024年5月3日 (五) 09:45 的修訂

五色旗,啟用於1912年1月10日,是中華民國第一面法定國旗。1912年4月,臨時政府北遷。[1]

[]

5月,臨時參議院認為「本院為全國立法機關,於國旗統一當然有議決之權」,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十九星鐵血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6月8日,袁世凱以臨時大總統制令頒行全國,五色旗成為臨時國旗。隨後袁世凱廢止中華民國臨時法,制定《袁氏記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而後隨即稱帝。在一系列的背信棄義之中唯獨保留了沿襲北洋的五色旗為中華帝國國旗。至此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臨時國旗的短暫歷史結束。而後,人事跌宕,但北洋政府卻因為組織嚴密而不倒,五色旗伴隨了北洋政府整整16年。 五色旗又稱五族共和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比例為5:8。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徵着這五族共和。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學說代表五方的顏色;也有說法,五色旗取自鳳凰五色,同時也代表仁、義、禮、智、信五德;還有人認為,其與傳統五行概念對應的5種色彩還涵蓋了方位上的東西南北中。 [1]1928年12月29日國民政府形式統一中國後徹底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

含義理解

北洋政府 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五色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義。 在北洋政府時期,採用五色旗的緣由,多是因為李鴻章的北洋派閥早在滿清時期就使用五色旗,北洋陸師、北洋水師均不使用滿清的黃龍旗而使用五色旗。而北洋政府多是北洋系的軍人,所以使用五色旗不過是一種沿襲。 在清朝的北洋和新軍所採用的五色軍旗,又有代表五行一說,代表五方的顏色;又有五色代表仁,義,禮,智,信五德,然而這種說法沒有具體的出處。尤其是白色代表智,對於漢語的慣用方法,有些牽強附會的感覺。 了解五色旗的含義的孫文,一直以來極力反對五色旗,孫文稱五色旗——「此民國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 同盟會 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認為:五色旗之創意根據中國文化用五數之習慣,以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聯合成大共和國之至德,寓義甚當。且外國人視五色彩旗為虹旗,虹現而雨霽,虹旗出則象徵一掃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之陰霾,以實現政治清明。國旗不能沒有,法定國旗又未產生,已獲國旗提名的五色旗便成了實際上的代國旗。表達了一種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觀念。 同盟會元老章太炎晚年,和國民政府對立,全力支持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1936年,章太炎逝世之時,拒絕以青天白日旗覆蓋,仍使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以此表示對國民政府的抗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