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色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色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1]

[]

5月,临时参议院认为“本院为全国立法机关,于国旗统一当然有议决之权”,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6月8日,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制令颁行全国,五色旗成为临时国旗。随后袁世凯废止中华民国临时法,制定《袁氏记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而后随即称帝。在一系列的背信弃义之中唯独保留了沿袭北洋的五色旗为中华帝国国旗。至此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旗的短暂历史结束。而后,人事跌宕,但北洋政府却因为组织严密而不倒,五色旗伴随了北洋政府整整16年。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也有说法,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还有人认为,其与传统五行概念对应的5种色彩还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 [1]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中国后彻底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含义理解

北洋政府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五色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在北洋政府时期,采用五色旗的缘由,多是因为李鸿章的北洋派阀早在满清时期就使用五色旗,北洋陆师、北洋水师均不使用满清的黄龙旗而使用五色旗。而北洋政府多是北洋系的军人,所以使用五色旗不过是一种沿袭。 在清朝的北洋和新军所采用的五色军旗,又有代表五行一说,代表五方的颜色;又有五色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然而这种说法没有具体的出处。尤其是白色代表智,对于汉语的惯用方法,有些牵强附会的感觉。 了解五色旗的含义的孙文,一直以来极力反对五色旗,孙文称五色旗——“此民国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 同盟会 江苏都督程德全及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等认为:五色旗之创意根据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寓义甚当。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之阴霾,以实现政治清明。国旗不能没有,法定国旗又未产生,已获国旗提名的五色旗便成了实际上的代国旗。表达了一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 同盟会元老章太炎晚年,和国民政府对立,全力支持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阀。1936年,章太炎逝世之时,拒绝以青天白日旗覆盖,仍使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以此表示对国民政府的抗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