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救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五郎救弟》,粤剧《五郎救弟》传统剧。属“大排场十八本”之一。
剧目介绍
杨六郎奉母命往北番盗得亡父杨令公骸骨后,被番兵发觉,追至五台山寺,遇失散多年已削发出家的五兄杨五郎。兄弟共诉国难家仇。番兵追到,五郎杀退敌兵,护送六郎下山。
粤剧《五郎救弟》是二花面的应工戏。清末民初曾由祝华年班演出,东生主演。1954年珠江粤剧团的演出本,由罗品超、少昆仑、莫志勤整理,罗品超、文觉非主演。该剧还有蒋少斌、许少康、李名扬发掘,洪高明的校勘本,改名《五台会兄》。1956年曾由南宁市粤剧团演出,李名扬、黄少全主演。是南宁本地戏班常演剧目。剧本刊入《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第五十一册。此外还有老天寿、郭式雄记录,傅炜生的整理本,刊入1957年《粤剧传统剧目丛刊》第七集。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1]”、“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2]、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