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井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井岗镇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东起岳西路、樊洼路,与南七里站街道的洪岗村、五里墩街道的清溪路社居委、七里塘社居委交界;南与高新区、政务文化新区交界;西与肥西县、高新区交界;北至南淝河中心线、董铺水库南岸。面积19.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32411人(2017年),其中农业人口1.3万人。

2018年10月8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1]

历史沿革

1955年11月,肥西县山北、山西、小铺、双墩4个乡合并,成立蜀山乡。翌年1月,蜀山乡划归合肥市郊区。人民公社化之后,1958年8月,蜀山、红星、金斗和丰收4个高级社合并成立蜀山人民公社。1960年6月,城市人民公社化时划归西市人民公社。是年,金华大队划归西市黄山公社。1961年1月,丰收、建设和金华等3个大队划归五里墩人民公社。1963年7月,蜀山公社所辖的井岗、南新庄、油墩、卫星、邓店、西十八岗和田埠等7个大队复归肥西县管辖,并成立井岗人民公社。1963年8月,郊区区公所恢复,蜀山公社重新划入郊区。翌年9月,井岗人民公社又划归合肥郊区管辖。1968年冬,蜀山、井岗、五里墩3个公社合并成立郊区蜀山人民公社革委会。1971年,金华、五里墩2个大队划归郊区杏花村人民公社。1983年4月,撤社建乡,原蜀山人民公社撤销,成立蜀山乡人民政府。1987年3月,撤乡建镇,原蜀山乡人民政府撤销,成立蜀山镇人民政府。1990年10月1日,蜀山镇从郊区划出,作为合肥市直辖镇计划单列。翌年,设立蜀山工业园(现蜀山经济开发区)。1996年,蜀山镇划归高新区管辖。2002年3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蜀山区管辖,更名井岗镇。

镇名由来

2002年3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蜀山区管辖,为避免老镇名与新区名雷同,合肥市作出更名的决定。地名专家考虑到只有1963年成立的"井岗人民公社"的社域范围,几乎囊括进老蜀山镇镇域范围之半,加之在不断的区划调整、地名变迁中,"井岗"地名一直沿用,被人民群众熟知,并代代相传。为尊重历史、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使用习惯,决定把"蜀山镇"更名为井岗镇。

社居委设置1976年,全社14个大队,157个生产队,22783人,耕地面积22844亩。2002年3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蜀山区管辖,更名井岗镇,下辖十八岗、邓店2个村,十里庙十里店、卫楼、兴民、岳西新村、半岛新村、蜀山7个社区,1个省级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人口约7万人,面积27.17平方公里。

城乡建设

村镇规划原蜀山镇各村规划始于1983年,1986年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并编绘出"两图一书"草案。1987年底,合肥市5个建制镇之一的蜀山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结束,编制了"八图一书",即镇现状图、镇域规划图、镇区现状图、镇区建设规划图、镇区近期建设图、镇区工程管线规划图、建筑设计图(农宅、大型公建)、镇景透视图、总体规划说明书等。1993年和1998年两次委托合肥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合肥市蜀山镇总体规划》。2002年区划调整后,为配合合肥市"141"发展战略,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规划建设好合肥市城市副中心西区,镇分别委托国内7家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并邀请了国内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就大铺头综合改造详细规划方案进行了论证,此轮新规划标志着井岗镇由小城镇建设步入大城市建设格局。2005年再次委托合肥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的《合肥市井岗镇发展规划》。规划成为合肥重要的生态市镇,高科技产业基地,西部组团重要的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服务基地。合肥市行业培训基地之一。致力把井岗镇建设成为环境优良化、景观特色化、服务区域化、产业科技化、居住高端化的新型市辖镇,展现合肥市"生态园林城市"、"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独有魅力的城市空间区域。

道路刚解放时,境内只有合六公路,路基宽4~7.5米,路面宽3~3.5米,仅为铺有砖石、瓦砾及碎石的单车道简易路面和土路面,标准低,晴天勉强通车。1950年至1958年间,为适应支前、治理淮河和抗美援朝伤员治疗等运输需要,先后抢修合六路,1980年进行治理和改制,全部铺成柏油路面,部分路段改为混凝土路面。在境内驻有较多的中央、省、市单位和企业,他们为了自身的方便,修建大量专用道路。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部门在郊区境内也建一些连接线。到1986年撤乡建置时,全镇形成主要交通线路有穿镇而过的合六公路、合淮路、科学分院路、环山路以及村间的一些简易公路等。经过发展,先后修建珊瑚路、碧波路、牡丹路、环湖大道等镇域道路,并与城市主次干路长江西路、清溪路、二环路等道路形成"++"形道路主骨架。

桥梁科学分院路桥横跨董铺水库,长150米,宽30米。环湖路桥拱桥,长约15米,宽约6米。竹西墩桥石拱桥,长约10米,宽约6米。

小城镇建设1987年,镇政府通过6条渠道为小城镇建设开源筹募建设资金。镇级财政包干超收分成部分;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镇开店设坊,务工经商,按进镇的建设单位和个人收取土地使用费,每位每年每平方米8角至1元,个人每年每平方米3角至5角,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运用经营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实行综合开发建设小商品市场、商业服务用房和商品住宅;合理调整部分价格偏低的公用事业的产品价格;自营发展社会最需要、投资少、见效快的食品加工、饲料、建材、建筑、运输业等;发动属地单位共建,属地单位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发动社会力量搞"自建一联"。在镇政府统一规划下,自修门前路、自排门前水、自栽门前树、自搞门前卫生、联建公用设施。[2]

经济发展

1958年刚刚成立的蜀山人民公社情况郊区蜀山人民公社位于合肥市西郊丘陵地区,面积约448平方华里,周长约100华里。该社是由原蜀山、金斗两个乡所属四个高级农业社(蜀山、红星、丰收、金华)合并成立的。全社共有4029户,人口19256人,耕地面积30064亩。有整劳动力6221个,半劳动力1073个,耕畜1056头,骡驴39头,大型农具2949件,拖拉机3台,收割机1台,脱谷机2台,抽水机5台,汽车一辆及其他运输工具1237件。1958年8月24日筹建,至1958年9月24日宣告成立。

公社建立后,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渔牧副、工农商学兵全面结合。全社拥有滚珠轴承、机米、农具、化肥等31个工厂,其中滚珠轴承、炼铁等11个厂是在办社期间建立的,副业有鸡、鸭、鹅、蚕场等7个。交教卫生事业方面有小学9所,全社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在建社期间内又扩建专业中学两所,新建民办公助中学2所,民办业务农业中学7所,成立76个托儿所,190个托儿组,2个幼儿园,7所妇产院,并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专业剧团1个,业务剧团9个,电影院1个。商业网散布公社各地,并实行劳武结合亦农亦兵,成立一个民兵团。为便于生产和领导,对村庄进行规划合并,各生产队建立公共食堂。

1983年撤社建乡时的情况全乡有14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371亩,总人口336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90人。198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1213万元。乡镇企业产值400万元。乡办企业21个,村办企业47个。乡政府所在地的大铺头小集镇位于市区西部,距老城区10公里,该集镇常住人口近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35人。是合肥市西大门,通往六安、肥西、霍山、河南信阳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六合公路直穿大铺头,又有二十九路、四十铺、五十里小庙、高刘和官亭的农工班车在此停靠,入城下县比较方便。有60户农民进镇经商,兴办集体和个体企业,从事饮食和商品经销、加工业、理发、电器钟表修理等行业。1984年全乡新建一条长253米,面积7398.4平方米的商业街,街道路面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4米以及巷道、厕所等附属建筑,为大铺头形成商业、服务业、建筑、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商业网点奠定了物质基础,相继开设农贸市场,建成容纳1300余人的电影院、兴建敬老院和幼儿园一座,全乡14个村有小学。

1987年蜀山镇概况蜀山镇隶属合肥市郊区。东起西七里塘,南至油墩村,西迄沈小郢井岗村,北靠蜀山湖南岸。面积64.61平方公里,镇政府住大铺头。辖十里店、油墩、西十八岗、邓店、蜀山、十里庙、仰桥、双墩、南新庄、井岗、卫楼、歧安集、二十三等14个村委会,176个村民小组,169个自然村,9250户,40939人(非农业人口9893人),耕地面积21220.44亩。汉族占90%以上,其余回族。镇办企业17家,村办企业52家;有养殖、搬运、建筑、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年产值镇办875.45万元,村办131.38万元,职工5481人。境内有3所中学,镇属小学14所,其中5所小学设有学前教育班,教职工187人,在校学生3473人。幼儿班2所。镇有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各村委会均有广播站。卫生院1所,床位45张,医技人员41人,各村都有医疗室。

2002年区划调整后的概况井岗镇原名蜀山镇,有着光荣的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和董必武、薄一波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亲临视察。区划调整后,地域面积27.17平方公里,辖2个农业村、7个社居委(2003年5月村改居)、1个省级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1所中学、7所小学,人口约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万人。镇域连接高新区、政务区、科学城、蜀山新产业园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区位优越。镇域内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院、省武警总队、边防总队、蜀山监狱、少管所、合肥烟厂及部分高等院校,中央、省、市驻镇单位有40多家。[3]

所获荣誉

2018年10月8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