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亞瑟·阿斯金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09:41 由 Maintenance scrip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中文名:阿瑟·阿什金,1922年出生,美國科學家。2018年10月2日,2018年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阿瑟·阿什金、傑哈·莫羅唐娜·斯特里克蘭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1]。 

亞瑟·阿斯金
亞瑟·阿斯金
原文名 Arthur Ashkin
出生 (1922-09-02) 1922年9月2日(101歲)
紐約布魯克林
國籍 美國
職業 科學家

目錄

個人簡歷

阿瑟·阿什金1922年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並在那裡長大。

阿瑟·阿什金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也是哥倫比亞輻射實驗室的技術人員,負責為美國軍用雷達系統製造 磁控管。雖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二年級被選中,但他的狀態改為入伍,並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工作。

阿瑟·阿什金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了物理學位課程,然後就讀於康奈爾大學。他在那裡學習核物理。這是在[[]]曼哈頓計劃時代,Ashkin的兄弟Julius Ashkin成功地參與其中。

他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然後在Sidney Millman的要求和推薦下前往貝爾實驗室工作。此前,米爾曼先生是阿什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主管。在1960年至1961年的貝爾實驗室,Ashkin開始在微波領域工作,然後轉向激光研究。他當時的研究和發表文章涉及非線性光學,光纖,參量振盪器和參量放大器。此外,在20世紀60年代期間,貝爾實驗室,他的共同發現者光折變效應的壓電晶體。

獲得榮譽

阿瑟·阿什金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了用激光操縱微粒的工作,這導致了1986年光學鑷子的發明。他還開創了光學俘獲過程,最終用於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

阿瑟·阿什金被認為是激光輻射壓力之父,他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包括光學俘獲和用光學梯度力操縱微小介電粒子。他將這些研究延伸應用到細菌、病毒和細胞上。用激光使物體保持一定位置的技術被稱為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阿什金利用這一技術探索了細胞內部,調整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疾病狀態提供了新的思路。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技術也被延伸應用到基礎科學領域,例如在原子蒸汽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阿瑟·阿什金研究微波、非線形光學和光學俘獲。他和同事最先觀察到了連續波段激光的諧波震盪、參量放大,並發現了光折變效應,開創了光學纖維中的非線性光學領域。

2018年10月2日,2018年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唐娜·斯特里克蘭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阿瑟·阿什金的獲獎理由:光學鑷子的開發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阿瑟·阿什金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與同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阿瑟·阿什金得到了獎金的二分之一,即450萬瑞典克朗。

相關影片

Arthur Ashkin: Nobel Lecture in Physics 2018
「The 2018 Nobel Lecture in Physics: Optical Tweezers, 」Arthur Ashkin, Bell Laboratories, emeritus
Arthur Ashkin Nobel Prize Commemoration at Bell Labs
「When I described catching living things with light people said, 'Don』t exaggerate Ashkin'.」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