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交食双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交食双星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交食双星(eclipsing binary star),亦称食双星、光度双星、食变星等,是指两颗恒星在相互引力作用下围绕公共质量中心运动,相互绕转彼此掩食(一颗子星从另一颗子星前面通过,象月亮掩食太阳)而造成亮度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双星。这类双星的轨道面与视线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因此,相互遮掩发生交食现象、引起双星的亮度变化而得名。双星的光变周期就是它们的绕转周期。光变周期最短的只几小时,如大熊座UX星,光变周期为4小时43分;最长的如半人马座V644星,光变周期长达65年。

简介

最早发现的食双星是大陵五(英仙座β),它最亮时为2.13等(光电目视星等,下同),最暗时(称为主极小食甚)为3.40等,这是甲星被乙星偏食所致。乙星被甲星偏食,损光最多时整个双星成为2.19等(称为次极小食甚)。大陵五的轨道周期是 2.8673075天。它由平时亮度降到最暗约需4.9小时,由最暗回到平时亮度也约需4.9小时。食双星的光变曲线(见附图)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大陵五型,食外变化较小;②渐台二(天琴座β)型,食外也显著变光,但主极小食甚比次极小食甚暗得多;③大熊座W型,食外显著变光,主极小食甚比次极小食甚稍暗。

评价

分析食双星的光变曲线,可以比较可靠地求得大星半径、小星半径(都以轨道半长轴为单位)、轨道面倾角(轨道面法线和视线交角)、大星或小星光度(以总光度为单位)、反映大星和小星的圆面亮度分布的"临边昏暗系数"等,统称为测光轨道解,简称测光解或测光轨道要素。如果这双星又是双谱分光双星(见密近双星),并且已有比较可靠的分光轨道解,那么和上面的测光轨道解结合起来,可以得出组成该双星的两子星各自的质量和半径(以太阳质量和太阳半径为单位)。所以,某些食双星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可靠的恒星基本参量,成为研究恒星物理和恒星演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由于大多数食双星总有偏离"理想共性"的这样那样的"个性",已测出基本物理参量的食双星不仅数量少,而且数据也不够精确。[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