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產能過剩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產能過剩是生產產品的能力如果飽和,生產出來的產品將超出社會需要的能力。產能是指生產產品的能力,所以產能過剩不是產品過剩——即使產品不過剩的情況下,產能也有可能過剩。

產能過剩通常指行業生產能力相對於市場有效需求過高,主要存在於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產能過剩。

某些西方媒體將「產能過剩」定義為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這是極其狹隘的,違背了經濟常識和客觀事實。當國內需求被滿足後,剩餘產品自然會轉向出口市場。如果各國生產僅滿足國內需求,就不會有跨境貿易。西方資本利益集團鼓吹「中國產能過剩論」旨在為其升級綠色保護主義措施造勢,是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又一話術。

產能過剩的基本特點

我國的產能過剩是在經濟高位運行中產生的。西方國家的產能過剩一般是由經濟萎縮所致,而我國經濟運行較長時期處於高位,產能過剩是在高經濟增長過程中產生的。回過頭來看,產能過剩的出現早有苗頭。比如,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民間投資增長緩慢,就是由於大量產品不為市場包容所致,實質上就是產能過剩制約着投資增長。由於這些年來我國經濟一直在高位運行,產能過剩為供給過剩所掩蓋,而供給過剩或需求萎縮又通常被認為是暫時性的,不易引起重視。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均在10%左右,但市場容量並未相應擴大,不但供給大於需求的商品越來越多,而且被迫閒置的生產能力幾乎遍及各個產業,供給過剩已明顯轉變為產能過剩。可見,產能過剩不是一夜之間才有的,其產生、擴展和蔓延已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產能過剩首先出現於消費品生產部門,然後蔓延到生產資料生產部門。上世紀90年代,有3年出現了兩位數的高通脹,另外的7年市場皆相當疲軟。不過,當時主要是消費品市場疲軟,生產資料市場還比較興旺。然而,近幾年生產資料市場也趨於疲軟。2005年,鑑於生產資料銷售額相當於消費品銷售額的3倍,又考慮到一向旺銷的鋼鐵、水泥、建材、電解鋁等生產資料已出現滯銷,有關部門作出了供給過剩已從消費品市場擴展到生產資料市場的判斷,亦即供給過剩已經轉變為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反過來不但會加重供給過剩,而且會迫使市場價格下降。

改善宏觀調控,化解產能過剩

化解產能過剩,需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為此,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科學分析產能過剩的性質和特點。應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認識產能過剩產生、擴展和蔓延的過程,切不可就事論事。我國的產能過剩是在經濟高位運行中產生的,而決非經濟萎縮所致。經濟高位運行雖然帶來了產能過剩,但它同時又為擴大內需、化解產能過剩準備了必要條件。

全面準確地把握產能過剩的成因。既要深入分析投資和消費的矛盾,又要深入分析進口和出口的矛盾。這兩個矛盾不但相互結合,而且具有不可分離的聯動關係。比如,一旦投資和消費的關係失調,就會波及進口和出口的關係,進出口關係也會失調。反之,進口和出口的關係失調,就會波及投資和消費的關係,投資和消費的關係也會失調。當前,急需壓低投資率、提高消費率,但必須同時相應調整進口和出口的關係,而不可進行逆向調節。

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調節重點。既然經濟增長方式落後是導致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那麼,要化解產能過剩,就必須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重點。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經濟增長率可能會有所放緩,這是需要付出的代價。但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保證增長方式轉變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所以應把握好增長方式轉變與經濟適度快速增長的關係。

把握好調節的進程和力度。產能過剩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調節的進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抑制、緩解和化解。各階段調節的力度會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即對投資和消費、進口和出口這兩種經濟關係的調節要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進程相適應。只要把握好調節力度,產能過剩問題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