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京师仓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岳庙街道办事处双泉村(华阴老腔发源地),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位于汉漕渠东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出土有砖瓦、陶范、陶器、铁器、兵器、钱币等,却未发现量具和粮食。遗址保存较好,是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对它的发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京师仓遗址,对华阴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曾产生极大影响,如华阴独特的民间艺术:素鼓;由运船的号子而创造的华阴独有的剧种:老腔。1979年遗址被考古发掘后,随即被掩埋保护。遗址上现为农田,地面散落有汉代砖瓦残片,当地政府在此设立了保护标志。京师仓遗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师仓遗址周边景点众多,如华山、第一关等,亦有很多特色小吃,是一处不错的旅游去处。

中文名称 京师仓遗址

地理位置 陕西省华阴市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662.5平方米

门票价格 无

别 名 华仓

修建时期 汉武帝时期

性 质 文物古迹

所在地区 岳庙街道办事处双泉村南

级别批次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文号 国发〔2001〕25号

批准单位 国务院

时 代 西汉

历史由来

京师仓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米,南北700米,共发现粮仓6座。遗址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南北7.1米,据测算,该仓容量上万立方米。

地理位置

京师仓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东临潼关古渡,北望黄渭波涛,一面依山,三面崖,位置高敞,形势险要,是古代一处难攻易守的地方。省考古所研究资料考证,华仓的建筑年代当在西汉武帝时。那时,首都长安人口骤增,关中虽自古以来有“天府”的美誉,但所产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需用。所以,西汉王朝不得不考虑从关东水路调运一批粮食供养首都长安。《汉书 沟洫志》记载,汉武帝令水工“率数万人......三岁而通”。漕渠成后,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比经渭河的航运时间有明显缩短,粮食的运输和供应状况迅速得到改善。运输的增大以及从关东黄河用大船上运至渭河口进入漕渠必须换船,这就需要适当的中转地点[1] 。选择条件自然要便于转运、储存和离渭河较近的地方,华仓所处的位置当然是最理想的了,因此可以断定,粮仓与漕渠本是一套配套工程。

地理条件

华阴市位于渭南市东南部。地处秦、晋、豫三省结合带。因位于华山之阴而得名。面积817平方千米。辖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人口24,8万。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30—2279米。南半部为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60米,山势险峻,群峰挺秀。山前发育有一东西长28千米、南北宽2—3千米的洪积扇裙黄土台塬。北部为渭河平原。气侯: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3.1℃。年均降水量591毫米。无霜期210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山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川原区一年两熟。有林地7300公顷,优势树种为华山松、杨、栎类。沿山有竹林、果木林,所产青竹色青性韧,是竹器制作佳料;芦苇韧性强,色泽亮,是编织芦席、雨箔等用品的好原料;黄梅果大色亮,味浓喷香,营养丰富,年产量十多万公斤。中草药有连翘、茵陈、菖蒲等。建成养殖水面335公顷,产鱼1597吨,成为全国和陕西省渔业生产基地。华阴市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中央、省属企业较多。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电力、建材、食品、纺织、缝纫、造纸、皮革等生产门类,骨干企业有秦岭发电厂、西北第二合成药厂、黄河工程机械厂、华山冶金车辆修造厂等。华阴市的交通十分便利,陇海铁路。西潼公路(310国道)和西潼高速路横贯东西、同蒲铁路、华(阴)金(堆城)公路、大(荔)华(阴)公路沟通南北。

挖掘考证

据一九七九年省考古队现场挖掘考证,华仓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古代粮仓。它既有合理的布局,又有多组仓房建筑;既考虑了建筑的实用价值,又考虑了建筑的外观审美价值。而且仓区周围有围墙,并设仓城以作防卫。主建筑一号仓的面积相当大,东西长62.5米,南北宽26.6米,总面积为1662.5平方米,比迄今发现的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绘的繁县仓及幕府仓的规模还要宠伟,因为繁阳县仓只设两个门,幕府仓设一个门,而华仓一号竟设三个门。一号京师仓遗址周围,还有五座小型的仓房遗址。虽面积不如一号仓大,但布局的储粮容量是根据每年漕运数百万石设计的,所以仓房绝不会只有已发现的六个仓,只不过由于发掘面积所限,其他仓遗址绝则无从重见天日罢了[2] 。华仓废弃年代约在东汉初年,其原因大概与都城东迁和漕渠淤塞难以使用有关。东汉建都洛阳,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原先转粮、储粮的需要已不如前代那样急需。加之华阴距洛阳较远,京师仓就逐渐失去意义。何况漕渠积年淤沙自汉宣帝后已不好使用了,华仓的历史使命也到此终结。

主要影响

尽管华仓从建立到废弃仅仅一百多年时间,然而却对华阴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由于粮仓的建立,附近的群众多以磨面加工为业,汉京师仓所处在硙峪乡,硙同“碨”,意思是碨小米的碾子,这表明仓所在位置亦是一处加工粮食的场所,且规模很大。这个地方才有了硙峪的名称;由于有守仓士兵的操练,产生了华阴独特的民间艺术:素鼓;也由于有运船的号子,而创造了华阴独有的剧种:老腔。华仓距今,历史长河已流淌了两千多个春秋,对它的发掘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遗址中发现的带有“宁秦”戳记的砖和战国时期兵器的陶范等,证明华仓仓城的前身为秦惠文王五年更名的宁秦县城旧址,从而证明了依据。其二,华仓建筑的结构、风格对后世的建筑有巨大影响,为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证资料。其三,华仓遗址挖掘保存的文物,砖69件,瓦339件,瓦当97件(有未央宫的、有长乐宫的还有华山庙的),陶器17件,铁器5件,兵器218件,钱币33件,遗憾的是如此大型的粮仓遗址中没有发现一件量具,更遗憾的是未能发掘出一粒粮食。这将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