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亮毛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亮毛蕨,中形陆生植物。根状茎横走,叶片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叶片下面及囊群盖边缘不具桔黄色的单细胞腺体;叶柄和叶轴及羽轴栗黑色或紫褐色;植株高通常在90厘米以内;分布于长江以南省区。

形态特征

根状茎横走,直径2-4毫米,疏被黄褐色披针形薄鳞片;叶近生。能育叶长 (12-) 40-60 (-90)厘米;叶柄长 (6-)15-25 (-40) 厘米,直径 (1-) 2-3 (-4) 毫米,栗黑色或紫褐色,上面有一条纵沟,基部疏被鳞片,向上几光滑,略有光泽;叶片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 (6-) 20-35 (-50) 厘米,宽 (3.5-) 15-18(-40)厘米,短渐尖或渐尖头,基部圆心形,二至三回羽状;羽片10-15对左右,基部一对不缩短,长圆形或阔披针形,长(1:8-) 8-15 (-20)厘米,宽(1-) 3-6(-10)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平截,水平开展或斜展,几无柄或有极短柄,对生或近对生,距上面一对3-4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小羽片10-24对,羽轴下侧的较上侧的略长,基部一对稍缩短,近对生或上先出,第二对起长圆形,长 (0.5-) 2.5-4 (-5) 厘米,宽 (3-) 6-10 (-15)厘米,钝头,无柄,互生,基部近对称,平截或阔楔形,紧靠羽轴,羽裂或羽状;裂片5-14对,平展或略斜展,长圆形,钝头而有锯齿,两侧往往锐裂;第二对羽片与基部一对近等长,同形,但较狭,向上羽片渐短,顶部羽片披针形,一回羽状或羽裂;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小脉单一,达于叶边锯齿。叶干后草质,绿色,两面沿叶脉和各回羽轴、叶轴以及叶柄均疏被透明节状长毛,羽轴上还多少有鳞片状毛混生,叶轴和叶柄同色,羽轴禾秆色或仅基部与叶轴同色。孢子囊小,圆形,着生于裂片基部上侧小脉背部,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列;囊群盖小,膜质,灰绿色,卵圆形,边缘有腺状疏睫毛,仅以基部一点着生于囊托,被成熟的孢子囊群向后推开、压于下面宛如下位,宿存。孢子豆形或长圆球形、黄色,不具周壁,表面具密集的直立而头部膨大的棒状突起。染色体数目n=42。[1]

分布范围

分布于浙江(淳安、临安、龙泉、庆阳、遂昌、松阳)、江西(井冈山、玉山)、福建(福州)、台湾(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南投、嘉义)、湖北(兴山)、湖南(桑植、石门、永顺、沅陵)、广西(龙胜、大苗山、九万山)、四川(峨眉山、洪雅、筠连、古蔺)、重庆(缙云山、南川金佛山)、贵州(赤水、梵净山、惠水、江口、雷公山、荔波、松桃)和云南(昆明、禄劝、镇雄、巧家、大关、绥江)等省区。也分布于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鹿儿岛县)。

生长环境

生于沟谷林下,海拔400-2800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