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与桃花隔不远(周淑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与桃花隔不远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人与桃花隔不远》中国当代作家周淑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人与桃花隔不远

从城北到城南,从梅花到桃花,我跨越了时间,穿越了空间。从苦寒梅香到鲜妍桃林,从梅之皎皎到桃之夭夭,我恋上红尘,迷上哲思。

龟山探梅园到汉王桃花源里,要跨过整个徐州城,要越过将近一个月。如果,你看过梅花还想看杏花,那你跨越的就不仅仅是曾经作为古战场的九里山,还有苏轼笔下“一色杏花三十里”的云龙山。

春天的好气色,给了游人好脸色。游人的好脸色,又给了诗歌几分情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多么美好的诗句!有谁不知道“桃花依旧笑春风”呢!“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这样柔软的情愫,却不知是谁的诗句。哦,原来是林黛玉的《桃花行》!去年,今年,那是时间的延续。帘外,帘内,这是空间的相隔。

提到林黛玉这个女子,“葬花”的画面,配合着《葬花吟》的独白,纷至沓来,恰似风穿桃林,花落满襟。黛玉葬的是什么花?桃花。

黛玉葬过两次桃花。众所周知的“葬花”,其实是第二次,是黛玉一个人的行为艺术。因为悲情很容易成为经典——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青春的挽歌,理想的挽歌。而悲情的开始,却总是甜蜜的。第一次葬花的伤感,被宝黛二人共读《西厢》的甜美“虚化”了,也被读者忽视了。桃树下,落红阵阵,读完《西厢记》,带着满口词藻香,宝玉要把落花投往水中,黛玉坚持给它们弄个花冢——黛玉葬花的一次“彩排”。

你看,大观园就是贾府的“桃花源”,那里有桃花诗、桃花诗社,还有桃花般的诗人。提到女诗人们的“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了——那是理想生存的赞歌。

林黛玉和陶渊明,一个虚构人物,一个真实大家,却有着哲学渊源。黛玉初进贾府,对外祖母说读了“四书”,那是儒家的典籍;黛玉和宝玉参禅,那是佛家的修行;黛玉的菊花诗多次提到陶渊明,那是道家的浸染。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黛玉的咏菊诗,都出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

人活着,需要哲学指引。如果说手持“风月宝鉴”的贾瑞们醒世、歌唱桃花的女子们诗意,那么“桃花源”就是中国人诗性而醒世的哲学。

春风里,且让林黛玉“离线”,暂让《葬花吟》转换。从月亮湾往南,到“桃花源里”,恍若桃花源再现,又似陶渊明“在线”:“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无从知晓陶渊明的“桃花林”到底是什么形象,却看到了城南这片“桃花林”的景象:

碗口粗的枝干遒劲有力,“体态”美的桃花鲜艳欲滴。东风有意,花欲窥人——人人笑成桃花样。我坐在茅檐下,身后的桃花似绯云一片;我站在土路上,面前的桃树若锦缎铺陈。

桃花面前,你的语言苍白无力,你这个人“理屈词穷”。你觉得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只知道那美是流动的,像电影,像画作,像溪水,像风声。

竹外桃花,竹外疏花。有竹子,正在桃花附近。不用说,竹子必是桃花的伴侣。

也有鲜美“芳草”,怡人心神。蚕豆,正开紫色的花。豌豆,正开白色的花。油菜,正开黄色的花。海棠,正开红色的花。

更有“良田美池桑竹”,布于纵横阡陌。从“桃花源记”步行到“桃花源里”,不知时间流逝,不觉自己疲惫。一边是花竹,一边是美池,春风慷慨而浩荡,一一拂过众生。

茂林修竹的桃花源,岂能无水?一条名叫玉带的河,清澈而坦荡,跟随风向,从北往南,泛出粼粼波光

不言不语,避开人群,对着河水发呆。或不急不躁,三五知己,泛舟湖上。河水带走了你的压力,也带走了我的想象。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必做,如同那年冬季在王羲之的兰亭河上——世事不与我交涉,人们不和你纠缠。

待你发觉疲累,一间小巧的茅舍适时出现在河水旁、修竹边。在那里,三两杯桃花茶放松了你的筋骨。喝罢香酽的桃花茶,再喝几杯温热的桃花酒,春风沉醉的晚上,人便沉醉在“桃花源里”了。

[1]

作者简介

周淑娟,女,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