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人命到底有多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命到底有多长
图片来自搜狐网

人命到底有多长,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人们整天这样的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原文

  一天,佛祖站在云端翘首俯瞰人间,他看到每一个城市都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匆匆独行,甚至急得汗流满面。佛祖若有所思地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看呀,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人们整天这样的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样呢?佛祖接着问道。      

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满足肉体的奢侈。一个弟子回答。      

无名无利的平民百姓,他们整天到晚劳累忙碌,又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平民百姓劳累忙碌是为了养家糊口,吃饭穿衣。一个弟子平静地答道。     

吃饭穿衣又是为了什么呢?佛祖接着问。      

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躬身答道:佛陀,人们吃饭穿衣是为了滋养肉身,享尽天年的寿命呀!   

佛祖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象浮游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经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是不够透彻。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但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而变得无影无踪了。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语惊四座地说道: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着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间。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明日复明日地活下去,象露水有一瞬,象浮游有一昼夜,象花草有一季,象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你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自强不息。[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