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秋四种境界(陈响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人生之秋四种境界》是中国当代作家江继祥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人生之秋四种境界
从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中,悟出人生之秋的最高四种境界:白发戴花也好看、静处闲看亦恬淡、且对西风贺立秋、落日熔金霞满天。
—— 题记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那么,秋天应是人生步入晚景的开始。我们该怎么去面对人生之秋?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终会步入秋景,慢慢老去。在变老的路上,我们的身体、生理、心理、观念都会起变化,直至生命终结。
在这段时间里,随着一天天地老去,就像是秋天之落叶,慢慢枯萎、飘零。人的精神随之也会充满孤寂,人的一些想法会很无奈,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如青春之时,有时甚至会产生疼痛与不安,直至与其终身相伴。
那么,人既然已经步入秋天应该怎么办?怎么去面对?近期,我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从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中,悟出一些道理,深以为以下这四种境界,应是人生之秋的最高境界。
一种境,白发戴花也好看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人到暮年,注定是了无生趣、暮气横秋,惟有无奈和落寞。然而,近日我在读古诗文的时候,从中感觉到古人在面对老去的现实中,有些看法、做法很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从他们的诗文中,我读出了一种豁达,一种乐观,一种向上的情感力量。面对老的身体,只要心不老,任何年龄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输少年,不负光阴。
读过宋朝诗词的人,可能记得欧阳修写过一首《浣溪沙》的词,他是这样描写的: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他描绘道,在长堤之上,游人如织,衣袂翩翩,笑语喧天;绿杨深处,不知是谁搭起一架秋千。此时,几个彩衣少女正荡得尽兴,银铃般的笑声在湖面上飘出很远。湖水之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新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这春醪中沉醉逍遥。
从这段写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游人中,有一个白发老翁尤其引人注目。他坐在一艘画船上,正在悠扬的丝竹声中,与几位老友推杯换盏。酒浓时,他看到桌上一盆花儿开得正艳,便抬手摘下,别在发间,白发红花,分外耀眼。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北宋著名诗人、亦是当时颍州的太守——欧阳修。
此时的欧阳修,早已不是青春少年,而是满头华发的垂暮老者。因为参与新政,失败后被贬颍州,本应是心灰意冷时,但他却以自己独有的豁达洒脱,活出一份精彩。
他以词言其心志,人到暮年又如何?仕途不顺又能怎样?他依旧是那个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过好自己每一天的岁月。他觉得,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成熟与心智,并不亚于年轻人,尽管外表不同,但当黄昏的薄雾缓缓退去的时候,天空布满的是白天看不见的星辰,都是一个样子的。只要自己不为俗世烦忧,我照样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号“醉翁”,为酒醉,为景醉,为情醉,敢于接受自己的脆弱,干脆看开点,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人的一生无非生老病死,谁能改变这一切规律呢。
所以说,诸君你莫要笑我,我白首配红花,只想留住春日,不负韶华。康德曾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欧阳修,正像夜莺一样在鸣奏自己的小夜曲。
二种境,静处闲看亦恬淡
人自出生,一路颠簸。走着走着,便告别了激情燃烧的青春,走进了尘埃落定的岁月,走进了暮色苍茫的季节。
人生如梦,蓦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宋代词人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云: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
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
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
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
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
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
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
当时词人面对两鬓霜染,功名未就的自已,表达出一种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中顿生出“半生浮华半生梦”之感慨。此景此情,让人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悲壮情怀。从此,美好的时光会越过越少,余下的道路会越走越短。
当人生的千帆过尽,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更多的则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更加归于淡然。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心如止水。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百川归海,什么叫万物归一。如果再能保持一颗童心,则更是一个乐趣无穷的晚年。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弃疾因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不得不回到上饶的带湖新居过起了归隐生活。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里,他过得悠闲恬淡。远离了勾心斗角的朝堂,守着一份古朴纯真,反而更加惬意。——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此时已是秋日,梨子、枣子都已熟了。一群顽皮的孩童,拿着长竿,一边偷偷打着梨枣,一边左顾右盼,担心被大人们发现。辛弃疾这个老顽童,早就看到了这群贪嘴的小孩,只是不出声,悠然地躲在一旁,看着他们心虚地偷着果儿。
一群垂髫小儿,一个白发老翁,一边是自以为无人知晓地打着梨枣,一边是正大光明的偷看,这是一幅怎样可爱又好笑的童趣画面。如此老人,又会有什么忧愁呢?老年自有老年的风景。青春虽然美丽,但他会随世界流逝和退色,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变的风景线。正所谓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多么悠然自在!
三种境,且对西风贺立秋
写作此文的时候,正是2021年的立秋之日,8月7日。不禁让我想起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七绝《立秋》诗。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人生进入晚年,就好像是走进了人生的暮秋。如同这首《立秋》所表达出的意境一样,只有走到这样的境界,才能有所感悟,人生苦短,也到了安之若命的时候,就如同这秋天一样,离寒冬的日子不远了,一年就要终结,我们要面对这个不可逆转的现实。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这炎热的三伏天,烈日浓焰,火烧火燎,犹于蒸笼一般,人生的愁苦又该是何其之多,情愁、伤愁、悲愁等等。面对立秋前后的天气,心境也开始有了变化,熏蒸炎热之下,各种闲愁苦恼不禁涌上心头。人生真的是苦短,还不如及时行乐,与其哀叹愁苦,不如笑着面对。诗人的乐观情绪,在浮生若梦的情绪中,一点点被点燃。
接着,诗人吟韵道: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是啊,人生既然已经走过了一半,就不要再独自惆怅了,不妨对着秋风庆贺立秋的到来吧!人生过半怕什么呢,越是快到老了,越是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就应该懂得“五十而知天命”的道理。
毕竟,时间是不会停留的,人的老去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我们不必庸人自扰,也不可太过悲秋。阅尽千帆之后,看多了是是非非,经历久了人间冷暖,是该重新审视自己,放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重拾一些孩提时代尘封的往事。放弃一些人生的细枝末节,放弃那些看起来奢华实则无用的装饰,重拾原始而简朴的作息方式。
人生之秋,与自己握手言和,与命运握手言和,与周围的人握手言和,不再逼迫自己违背自己的天性,去随波逐流;不再愤世嫉俗,而应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周围。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不再沉迷名利,以一种低微的身姿,做一朵小花,望望蓝蓝的天,吸吮那清甜的水,你会觉得花是这样美,水是这样甜,天是这样蓝,地是这样辽阔,人是如此可亲可爱!
四种境,落日熔金霞满天
在面对老的问题上,古代诗人们也各有已见,有的消沉失落,有的则积极乐观。
公元836年,也就是唐文宗开成元年,已经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到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原诗是这样叙述的: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如何。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诗中写出了老年人常有的疾病,眼疾、足疾等。无法再看小字的书,头发也比年轻时稀疏了很多,现在只剩下闲谈的雅兴,但相逢却不知道还能有几回。诗中表达出一种说不出的落寞与低沉,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暮年心理。
刘禹锡见此,他便以《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作答: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从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咏老”诗中,看到两位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居易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禹锡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刘禹锡在诗中所表达出的乐观人生态度,是多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青春也一点点逝去,但我们的阅历却一点点增加,有了年轻人不可企及的经验和智慧。其实,我们应从年龄中发现经历的优势,毕竟“人永远无法超越年龄”。
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所以,面对老去的身体,我们大可不必为岁月流逝而伤怀,我们已经从中收获了很多。这些都是年轻人比不了的。
特别是最后两句,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慨。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到了傍晚,即使是晚霞依然会让天空绚烂璀璨。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洒出满天的红霞。“近黄昏”时的夕阳,落日熔金,更加耀眼,更当珍惜。我们用尽一生所积淀起那些丰富与厚重的阅历,愈发闪耀着隽永、璀璨的光芒。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刘禹锡;无论是辛弃疾,还是范成大。他们都曾经叱咤过朝堂或者文坛,但岁月不会偏向任何人,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老去。然而,他们的暮年却没有暮气,反而更加洒脱、豁达,领悟到人生最实质,最内在,最主体的人容,可以把美丽的花朵和丰收的果实揉进生命的脉络,滋养人生,丰富人生,实现人生,白发簪花,欢愉催酒,为霞满天。
作者简介
江继祥,笔名大江东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网络诗人,发表诗歌七百多首,擅长写旧体诗;业余作家,发表散文、短篇小说等四十余篇,有一部长篇小说发表;高级工程师,在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参考资料
- ↑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