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人生没多少“选择题”(王礼民)

人生没多少“选择题”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人生没多少“选择题”》中国当代作家王礼民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人生没多少“选择题”

近日看到一篇短文,题目是《人生不全是选择题》,文章说,做学生时怕考试,于是每次考试都希望出的全是选择题。因为做选择题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可以“蒙”,运气好了说不准还会“蒙”对。然而考试中的选择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于是就问老师,“出题为什么不全出选择题呢?”老师的回答简直太精彩了。老师说:“因为人生不全是选择题。”

我真的十分佩服这位老师,他也真不愧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简简单单一句话,11个字,就把人生要走的道路浓缩殆尽,明了易懂,比喻之妙精确无比,具有的深深的说服力、感染力。正因如此,他的这位弟子至今牢记在心,并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策动力。

人,这一生可做的选择题真的不多。首先,你的出身、出生就由不得你个人选择。你是出生到穷人家里,还是出生在富人家里;你是出生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还是出生在虽然风景如画但却穷乡僻壤的山村;是出生在达官贵戚的宦官之家,还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由你来选择吗?

记得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地富反坏右”被称为“五类分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他们的儿子乃至孙子一代都会受到株连。你要参军、招工,推荐上大学,首先,“政审”这一关就如“雄关漫道真如铁”,够你“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为此,有多少人被误了“我的前半生”,甚至是终身。不要说别的,有些男孩子连媳妇都不好找。一说某某,人家就嫌弃家里的“成分太高”。我有一位亲戚,爷爷是“富农分子”,尽管他个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一直到将近30岁还没有找上对象。他有一个“富农分子”的爷爷,这是由他来选择的吗?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出生由不得自己选择,那么在出生之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更多由不得自己的选择,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该上幼儿园了,去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呢?是上公办的,还是私立的?是上双语的,还是上普通的?这毫无疑问得有你的爸爸妈妈来为你做主。上小学、中学,也大都由不得你来挑选。好不容易熬到高考榜上有名,但报志愿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也还要认真听取家长和老师的“参考”意见,不是完全自己说了算。

到了该工作了,眼下就业可是个大问题。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可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你选择人家,而是人家来选择你。你只能期待着人家的挑选。“我的青春我做主”,这只是一句“戏”言(戏剧里的话)和“戏言”(玩笑话)。现实生活中,你能做得了什么“主”,做得了多少“主”呢,做得了谁的主?

谈婚论嫁按理说纯属于自己的“个人问题”,完全应该由本人说了算。过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不说了。新社会、新时代谁也不可包办婚姻。但也有人并非自己的意愿,而是在父母或他人的干预下促成的。于是乎,有的人就成了为结婚而结婚,要么一生的幸福大打了折扣,要么“幸福哪里找”?

结了婚,如果不想做丁克家族,那就必须要生孩子。尽管你和你的那位也都提前做了周密的计划、安排和充分的生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但,将“诞生”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男?是女?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将继承多少爸爸和妈妈的基因?由得了你选择吗?不仅爸爸妈妈做不了主,肚子里的孩子也做不了他或她自己的主。大家是否见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呢?夫妻两个,男的潇洒“高富帅”,女的漂亮“白富美”,可生出来的孩子却较少地选择了他们的优点,而是较多的选择了他们各自的不足。“龙生龙,凤生凤”,基本原则不会错,但龙凤也不尽相同。如果生的是一条“地龙”,那还不如一条“蛇”呢;要是生的是一只脱毛的凤凰,那还不如“鸡”呢。

人老了,供自己选择的就更少了。到了退休的年纪,首先面临的就是儿女给他们出的一道选择题——要不要帮他们带孩子。A、带;b、不带。二选一。作为中国的传统和理念,基本上,大多数,不,绝大多数肯定都得选a,即使不想选a,也不得不选a。

有一个笑话特逗。说是一位青海乡下的妈妈被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请去帮助带孩子,期间,这位妈妈整天用青海农村的土话教孙子,“脑(我),脑们(我们)的脑”,“奶,奶子(牛奶)的奶”,“阿妈(妈妈)”、“阿大(爸爸)”“阿木留(干什么)”。儿媳和儿子商量说:“这样不把孩子教坏了吗?”于是就另想办法找人照管孩子,打发妈妈回了老家。到家后她悄悄对老头子说:“脑(我)要不用这个法子,再过两年他们也包想(别想)让脑(我)回来。”这虽然是个笑话,看了却很是让人觉得心酸和苦涩,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很有代表性。

有一次在老家遇到一位朋友,夫妻二人育有三个子女,并把他们都培养得很是成功。大女儿博士学历,和女婿同是南京大学某系的教授;大儿子硕士学历,回到本县一中任教,儿媳也是一位老师;小儿子大学学历,在济宁电力部门工作,妻子是南方籍的同事。个个都很争气,被同乡人传为佳话。说来也巧,三个孩子先后又都为他们有了下一代。三家都希望妈妈去为他们照管孩子。可是,妈妈只有一个,无奈,有一家只好接受老爸的相助。可是还有一家咋办?人家也不是后娘养的。商量来商量去,只好让女儿她们自己去想办法。老妈到离家近的县城看孙女;老爸到离家比较近的济宁看孙子;一来夫妻两个距离百十里地不太远,节假日、周末有时见个面还不算太难。二来离老家比较近,万一家中有事回去也还方便。可女儿就成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管不了那么多了。有一次说起话来,他说,要是为个人养老考虑,还不如有一个没有出息,留在身边才好。虽然说的是一句“自私”的玩笑话,但事实还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

做完了给儿女带孩子的选题,下一个就该是自己如何养老的选题了。

如果子女不在身边,你准备怎样养老?

A、居家养老;b、去跟着子女养老;c、搭伴养老;d、去养老院养老;e、其他

答案似乎比较多,但,有哪一项可供你选择呢?是不是觉得哪一项都不大适合自己?这时候,就只有“蒙”了。这里说的“蒙”不仅仅是让你胡乱选个答案,还有让你头脑“发蒙”,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在里面。即使你有既定的答案,但能否兑现还是另外一回事,有一句话怎么说得来,好像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还是那位老师说得对:“要做好人生这道考题不是靠选择就行的”,“更多的是要亲身去运算、分析、填写、解答。”

依我之见,即便如此,也未必就能做好人生这张答卷。[1]

作者简介

王礼民 ,籍贯山东菏泽,新中国同龄人,省直机关退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