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今生的痛苦,全是前世的业报

今生的痛苦,全是前世的业报
图片来自搜狐网

今生的痛苦,全是前世的业报当初同为欢呼的小孩子,万万不曾料想到来世将为人同声哭泣。由此可见,鼓励杀生的欢呼,是何等的无知,又是何等的沉重与讽刺!因果的可怕,在共业的显现下,尤其可以窥见一斑。无论时空如何转换,身份关系如何转变,因果如何纤细等因缘际会,所有的人和事,都会摆在“因果”这架公平的天秤上,接受应有的度量

目录

原文

佛经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印度,有个婆罗门阶层的富翁,家财万贯。他的膝下只有一子,年方二十,刚刚娶妻未满七日。有一天,小夫妻俩到自家的后花园中赏花,丈夫见妻子对一棵树上的一束花喜爱至极,于是,爱妻心切的他攀上高枝欲为她摘花。不料,树枝却忽然折断了,那位男子掉到地上摔死了。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全家人抱着男子的尸体悲痛欲绝。男子的父母、新婚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就连前来探视的亲朋好友也不禁热泪盈眶。等把男子厚葬后,全家人依然沉溺在悲痛中,怨恨老天爷不长眼睛,让这样的不幸降临到他们家中。

  后来,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他非常怜悯这一家人。于是,决定前去慰问。

  “听我的劝告,万事万物皆为无常,有生就有死,祸与福是相连的。现在,这个孩子死了,却有三处众生在为他哭泣。想必,你还不知道他究竟是谁的儿子,也不知道谁又是他的双亲吧?”佛陀语重心长地对富翁说道。

  听佛陀这么一说,富翁马上就明白了佛陀意有所指,于是,停止了哭声,祈求智慧的佛陀为他开示。

  “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孩童手拿弓箭,来到一棵大树下,仰头搭起弓箭准备射一只毫无防备的鸟。当时,旁边还有三个玩伴鼓励他说:‘你若

真的能射中,才算真英雄!’于是,这孩童就很得意地举拉开了弓箭。果然,一下就把树上的鸟射死了。旁边的三个小玩伴看后,都不禁为他欢呼鼓掌!”佛陀讲道。

  佛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当时那三个在树下的孩童,一个在天界做了天神,一个在海中做了龙王,另一个就是婆罗门的长者你。至于当初树下射鸟的那个孩童,前生为天树的儿子,命终转生人间,成为你的儿子。不幸从树上掉下来摔死后,就要投胎化生为龙子。可就在他投胎刚刚化生时,却被一只大鹏鸟吃掉了。与那只吃他的大鹏鸟,就是那只曾经被他射中的鸟。现在,共有三处在为他哭泣,一个是天神,一个是海王,还有一个是你。你们都因为自己失去儿子而悲痛欲绝,这全是因为前世你们鼓励他射死那只鸟,他射中后,又将他大加赞美一番的缘故。所以,今世你们三个在天界、海中、人间同时为他伤心哭泣。”

  听过佛陀的开示后,富翁明白了,原来今生的痛苦,全是前世的业报。

  这是一个让人感叹不已的因果故事。三个无知的孩子,为了偿还前世“事前鼓励射鸟 ,事后又欢呼鼓掌”的共业,尽管经历了无穷远的世间,今世更是彼此天各一方,各在天界、人间和海中转换了不同的身份,但仍在因缘巧合的驱使下,以父子的“结合”关系,同哭一声,来了结那份终究无可逃避的共业。

  当初同为欢呼的小孩子,万万不曾料想到来世将为人同声哭泣。由此可见,鼓励杀生的欢呼,是何等的无知,又是何等的沉重与讽刺!因果的可怕,在共业的显现下,尤其可以窥见一斑。无论时空如何转换,身份关系如何转变,因果如何纤细等因缘际会,所有的人和事,都会摆在“因果”这架公平的天秤上,接受应有的度量。[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