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如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付如初 | |
---|---|
出生 | 河北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付艳霞 |
职业 | 文学 作家 |
知名作品 | 《莫言的小说世界》 |
付如初,付如初 [1] ,出生于河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著名评论家,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作者。着力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文艺思潮。曾在《读书》、《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北京社会科学》、《文艺报》、《文艺争鸣》、《文艺评论》、《作品与争鸣》、《中华读书报》、《文学报》、《中国图书商报》、《出版广角》等杂志报纸发表多篇文学评论及书评。曾出版《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合著)、《年度中华文学人物》(合著)、《李白诗选》(合著)。曾出版个人专著《莫言的小说世界》,参与编写《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现供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语录
1、一个当过兵的东北汉子捉笔写作,会让人一下子想到初为人父的男人抱起自己孩子的时候既温柔又笨拙的表情,会让人联想到那一刻男人从未体验过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的幸福感。一瞬间,所有的苦难、所有有关生活艰难的抱怨都烟消云散了,剩下了毫无杂质的责任、道义和久违的温情、柔软。徐岩的写作就是这样,笨拙的讲述方式背后隐藏着特有的温柔和坚韧:粗犷的汉子、坚韧的女人、苦难的生活与浓浓的烈酒和不期然而到来的命运交织缠绕,让人体会卑微者生存背后的道义和尊严。 2、作家对于现实的耿耿于怀是文学社会意义的直接来源,然而,太拘泥于现实又会限制这种社会意义的广度和深度,甚至限制小说审美价值的达成。创作价值观的锻造与更新对于一个成熟的、具有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作家而言,比文体试验和语言锤炼更加紧迫和必需。 3、文学与历史的血肉相连,历史对文学的强势压制是文学逃不脱的宿命。从先锋小说到新历史小说,传统的历史真实和必然规律性已经遭到了解构,然而这并不说明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减弱了。实际上,无论是解构还是建构,都无非是在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文学对历史的耿耿于怀。 4、评论界对于莫言小说的生命感觉和天马行空的表现方式以及其狂欢化的语言认识得非常充分,并由此引发了对于莫言“天才”、“怪才”的肯定以及对他毫无节制、没有章法的批评。然而,对于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却鲜有冷静而细致的分析。实际上,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与他“拟演讲”式的语言和随意转换的叙事角度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相关尽管表现得十分随意,但也不是毫无章法的混乱。 5、从题材上说,徐则臣的写作有京漂、故乡、谜团三个创作谱系,这已经是评论界的共识。其中的“谜团”谱系,采取的写作策略是抛开生活经验而对抽象的人性存在进行“正面强攻”,完全可以看做他为了实现前二者的技艺精进而进行的想象操练。(摘于《小说是个体想象的天堂——徐则臣论》付如初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物评价
一、付如初的批评锐气 付如初博士是李春平所喜欢的青年批评家,也是一位非常有锐气的批评家。付如初的文章里总是有一些很扎眼的句子,很刺耳的声音,很尖锐的实话。李春平对她的了解就是从她在《文艺报》上批评李春平的小说开始的。李春平没有闻过则喜这种古典的崇高品质,但喜欢真实的话语所带来的力量。看了她对李春平的批评文字就非常喜欢,因为她中肯地道出我创作上的一些问题,并能让李春平有所收获。 付如初的一段文字,虽非原文,但也可以窥其锋芒。现录于斯: 二、可疑的文学研究体制 文学与研究放在一起,本身就存在着教育与文学联姻的悖论。文学说到底是很难用研究规范来规约的。当代文学的研究生除了学习有关文学的知识、拿出一篇论文、获得一个学位、找到一个工作外,对文学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许多评论呈现了这样的特色:各谋其利的吹捧、谩骂和炒作;盛名之下的评论者文学感觉迟钝,对创作的文学意蕴阐释僵化;理论与创作“两层皮”;对反对意见嗤之以鼻等等。平庸的文章到处可见,而即使一个再有创见的研究生也很难将心得公之于世。健康的文坛应当有不同的声音,哪怕它稚嫩,只要它真诚。[1] ———付如初《当代文学的研究生何为?》,载《北京文学》2005年第1期
视频
参考文献
- ↑ [http://blog.sina.com.cn/fuyanxia 人文社付如初 博客访问,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