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代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藏军旗帜:雪山狮子旗,效忠于西藏噶厦

代本,官名。藏语音译。亦作“代奔”、“代本”、戴琫,意为箭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定制,设六人为管兵官,四品,每人统兵五百人。总兵额三千人。

清朝疆域图。

据《卫藏通志》卷8《兵制》卷12《条例》载,番目共有四级:戴本、如本、甲本和定本,分别统兵500名、250名、125名、25名。额设戴本6员。

代本:意为箭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定制,设六人为管兵官,四品,每人统兵五百人。总兵额三千人。

民国后,西藏地方政府扩军,代本员数及每人所领兵数均有增加。西藏和平解放后,代本曾被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上校军衔。1959年藏军因参加叛乱被解散。是藏军的编制单位。

藏军(དམག་དཔུང་བོད་)是1912年到1951年存在于西藏地区的陆军,受西藏政府领导。

代本:民国后,西藏地方政府扩军,代本员数及每人所领兵数均有增加。

历史

代本:据《卫藏通志》卷8《兵制》卷12《条例》载,番目共有四级:戴本、如本、甲本和定本。

以前,前后藏都没有正规军队,用时临时征调,不仅缺乏作战能力,并且骚扰人民,为害很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两次廓尔喀人入侵,临时征集的藏军都是一触即溃。乾隆57年(1792年),福康安率清军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福康安给乾隆的奏章中评论藏军:

卫藏地方久涵圣泽,人不知兵,番民习俗唯知诵经奉佛,于军旅之事平日并不讲求。及廓尔喀两次滋事,藏内番兵乘间即逃,遇敌即退,不能守御出力,固由番兵等怯懦性成,亦因平日练兵无道,毫无法制,势难使之振作。

乾隆采纳了福康安的整顿番兵,组建正规藏军的建议,乾隆58年(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决定在西藏正式编制三千一百六十二名藏军、三千四百五十名清军分驻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组建的藏军列入国家正规军,享受清政府财政全额支付,兵员定额,升迁制度,粮饷待遇必须按照清制定律。

“这次呈请大皇帝批准,成立三千名正规军队:后藏各驻一千名,江孜驻五百名,定日驻五百名,以上兵员由各主要地区征调,每五百名兵员委一代本管理。”

福康安组建的代本军,一半的军人使用火枪,30%使用弓箭,20%使用刀矛、藤牌,并配备了十四门新式武器“劈山大炮”。

1841年,趁清政府全力以赴在东南沿海抗击英军之机,英国怂恿锡克王国所属查谟土邦的大君古拉伯·辛格派遣著名的多格拉人(《清实录》卷370称“森巴夷番”)将领佐拉瓦·辛格(《清实录》称“倭色尔”),在征服了巴尔提斯坦后没有撤回克什米尔,而是留在了1834年就已征服的拉达克,率领部属5000人及数千巴尔提人达拉克人,侵入西藏,企图征服拉萨。在占领了达坝、噶尔、杂仁等地营寨后,深入藏境12站,1700多华里。道光皇帝派遣外藏军队1000余人、拉萨及附近士兵300人、民兵1000余人迎战,另有援军500人,藏营所存劈山大炮前运以资攻剿。1841年12月10日在海拔4500米处的一个平原与谢脱拉(Shatra)(《清史稿》卷525称“戴琫”领兵,噶布伦尔等四面夹攻)率领的藏军决战,12月12日全军覆灭,佐拉瓦·辛格右肩中弹,被藏军长矛刺入胸膛阵亡,仅有25人逃回克什米尔报告这一结局。836名俘虏在拉萨受到了道光皇帝御旨的良好对待。

1841年11月中旬,由大金川千总阿木穰和瓦寺土舍索诺木文茂、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率领的近千名藏兵,从阿坝出征江浙参加抗英战争魏源在《圣武记》中赞“金川兵一可当十”,骁勇善战,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命中率高。 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中国军队攻打英军据守的宁波府城的战斗打响。阿木穰率领四百藏兵为先锋,冲击西门。阿木穰和一百多名藏族士兵在巷战中牺牲。英军海军上尉宾汉记载《英军在华作战记》: 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说明他们是一种魁梧而壮健的人种……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身后。 史学家夏燮在《中西纪事》一书“海疆殉难·宁波阵亡”中说道:“四川土司一军首入郡中,其死事尤为惨烈。”3月15日,英军猛攻大宝山营地,镇海总兵朱贵、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等阵亡。慈城群众为纪念抗英烈士,于1843年捐资在大宝山西簏建起一座祠堂,称高节祠,祠中树立武显朱将军庙碑。庙碑和《慈溪县志》记载:“绅士议为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瓦寺土司喀克哩先于攻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

1846年(道光26年),驻藏大臣琦善改旧制为藏汉分理,将藏军6个代本3000名士兵交给噶厦政府直接管辖,藏军从国家的正规军变为西藏的地方治安部队。

1888年,英印当局侵入西藏。1月下旬,英国军队从中锡边境向隆吐山集结。二月,英军和藏军发生零星交火。至3月底,英军损失了百余士兵和1名军官。英军调来大炮等重武器,用密集的炮火逼退藏军,长驱直入,纳塘很快也失守。5月22日,3000多名藏军向盘踞在纳塘的英军营地发动偷袭。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将本属于西藏境内的隆吐说成是锡金的,要求藏军停止对阵英军。 9月英军发动了捻那、都纳之战。由于升泰掣肘作战,升泰同英国人议和,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英国加强了在藏区的控制。

1904年江孜保卫战

从1912年因汉地发生辛亥革命,各地军阀陷入连年混战,西藏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趁机加强了对藏军的控制,发表《告民众书》宣布西藏独立。藏政府驱逐了原清军,1915年成立了藏军司令部,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西藏军队转为效仿英式,管理、训练、装备、服装全均为英式,甚至连操练号令全都是英式。西藏政府计划收回所有历史上藏民族居住的领土,包括划归四川省青海省的藏区。[1],藏军在西藏地区的军事实力占主导地位 [2]。由于四川与云南军阀之间因为领土争端开战,川军的军事力量有限,因此藏军进攻时,四川军阀占领的领土逐渐被西藏政府控制[3]。1918年在康藏边界纠纷中,川边地区昌都镇被藏军收复之后,藏军将中央军事指挥驻军在昌都[2]。在英国代表台克满Eric Teichman(Eric Teichman)的调解下,中方代表刘赞廷与藏方代表多麦总督噶伦喇嘛双方于8月19日签定《中藏昌都停战条约》,决定停火[4]

藏军也多次跟中国国民党军队和西北的马家军(青海实际控制者)展开边境战。在1932年之后藏军被击败,无法打败中华民国中央与当地军阀的军队,因此也失去整个康区,使得长江北部成为事实边境。[5]

1951年10月6日,解放军先头部队渡过澜沧江,与昌都地区的藏军战斗接触。南路解放军第53师第157团在师副政委苗丕一的指挥下于10月8日由牛古渡、角登、竹巴笼渡口强渡金沙江,10月9日击溃竹巴笼藏军第九团守军第一连(20余人)后,沿空子顶、莽岭,经古树村向宁静县城逼近。 1950年10月11日下午15时许,藏军第9团代本德格·格桑旺堆带着心腹等人,在宁静城外古雪村迎接解放军157团先遣小分队,表示率部放下武器,打开县城城门。当天下午,格桑旺堆见到157团政委冉宪生,格桑旺堆提出:

  1. 、保证属下全体官兵的人身安全,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
  2. 、保送我的3个子女到内地学习,并关照他们未来的前途;
  3. 、允许我做一个普通百姓。

藏军第9团代本在宁静县城宣布起义。1950年10月18日,格桑旺堆代表第九代本全体官兵发表起义宣言,致电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主席转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为解除西藏人民痛苦,驱逐英国的势力,而进军西藏。这只是人民解放军为兄弟的解放才有这样的援助,其他是不会的。因此,我们毅然脱离反动阵营,回到自己的大家庭来,与解放军携手合作,为本民族的解放,为解放西藏人民而奋斗……”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当日复电格桑旺堆及第九代本全体官兵表示慰勉:“你们深明大义,毅然高举义旗,站到人民方面来,使宁城得以和平解放,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无谓的伤亡和损失。闻讯之余,甚为欣慰,特电慰问。并希力求进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号召藏军官兵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的大家庭中来……” 藏军第9代本起义后共收集人员343人,其中有代本一人,如本二人,甲本三人,定本十余人,医生两人。编制为两个营四个连,每连三个排,直属的警卫排、后勤排、号排。


解放军入藏。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举行了签字仪式,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第八条规定:“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武装的一部分。”西藏军区尚存的11个藏军团约9300人进行了精减,遣散6000余人的老弱病残者,保留了比较精良的藏军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第五团、第六团、第九团,共计七个团约3300余人。藏军的驻防地不变。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达赖喇嘛商议:为执行协议中的军队条款,西藏噶厦军队必须易旗和换装,达赖同意了这个决定。1952年2月11日上午在拉萨正式换装授予军旗。1955年9月27日年中央军委授予西藏军区第一副司令阿沛·阿旺晋美、第二副司令朵噶·彭措绕杰中将军衔。西藏军区则代表国防部授予:

  • 藏军第一团团长彭措扎西上校军衔
  • 藏军第二团团长扎白·多杰才旦、桑颇·登增顿珠中校军衔
  • 藏军第三团长奴马·敏久多吉中校军衔
  • 藏军第四团团长朵噶·索朗多杰中校军衔
  • 藏军第六团团长俊巴·才仁多吉中校军衔。
  • 藏军第九团团长德格·格桑旺堆兼任昌都警备区副司令被授予大校军衔。

1956年9月1日,藏军第一至六团连、营长集体盟誓,反对改革,准备叛乱,改编工作未能进行。 1959年3月21日,藏军第一至六团大部分参与了武装叛乱,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参加叛乱的藏军全部被解除武装,就地遣散。

编制

藏军部队的番号名称为“玛噶”,字意为“兵营”、“营房”,相当于团。“玛噶”最大者1500人,稍大者1000人,多数为500人。开始只有十个团,按藏文三十个字母的顺序,藏军各部分别称为:

  1. 噶当玛噶—第一团
  2. 卡当玛噶—第二团
  3. 喀当玛噶—第三团
  4. 咬当玛噶—第四团
  5. 贾当玛噶—第五团
  6. 恰当玛噶—第六团
  7. 甲当玛噶—第七团
  8. 惹当玛噶—第八团
  9. 打当玛噶—第九团
  10. 地当玛噶—第十团

1950年秋冬的昌都战役前后,扩编到16个团“玛噶”,增加了第11、13、14、15、16、17团。因为藏语里12是病的意思,不吉利,所以没有12团的编制。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了藏军的编制:[6][7]

  1. 每一「代本」(mda' dpon,也音译为「戴琫」或「代奔」)管一「玛噶」500名兵,相当于团长。「代本」意为掌箭官或弓箭长,每一代本以下设两名「如本」。代本的官衔品级,此前均为世袭制。福康安建议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挑选年轻有为者充任,并发给执照,四品官。[8][9]
  2. 每一「如本」管一「如喀」(藏意为队伍,营)250名兵,每一如本以下设两名「甲本」。「如本」意为部队长(相当于营长)。
  3. 每一「甲本」管125名兵,每一甲本以下设五名定本。甲校(藏意为百人单位),长官为甲本—藏意为百伕长(相当于连长)。
  4. 每一定本管25名兵。定校、协敖(藏意为小单位),长官为定本—藏意为分队长(相当于排长)
  5. 九校(藏意为十人单位),长官为九本—藏意为十伕长(相当于班长)
  6. 阿校(藏意为五人单位),长官为阿本—藏意为五伕长(相当于小组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第六章(三)藏军首次东犯,王家伟,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
  2. 2.0 2.1 Alex McKay, (2003). The History of Tibet: The modern period : 1895-1959, the encounter with modernity. Routledge. ISBN 0415308445. pp. 275-276.
  3. Jiawei Wang, (1997).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China's Tibet. Wuzhou Chuanbo Publishing. ISBN 7801133048. p. 136.
  4. 1918年8月19日藏中临时停战协定. 西藏与中国. 2010-01-01 [2012-11-04] (中文(简体)‎). 
  5. Robert Barnett, Shirin Akiner, (1994). 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Tibet. C. Hurst & Co. Publishers. ISBN 1850651612. pp. 83-90.
  6. 淸朝治藏行政法规. 五洲传播. 1999: 16–17. ISBN 978-7-80113-566-7. 
  7. 张田勘:中国藏军的前世今生
  8. 朱丽双. 民国政府的西藏专使(1912–1949).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6-06-01: 464. ISBN 978-962-996-711-6. 
  9. 贺旭志; 贺世庆. 代本.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