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制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令制國(日語:令制國/りょうせいこく Ryōseikoku */?),是古代日本基於律令制所設的地方行政區劃,又稱律令國。在飛鳥時代到明治時代之間,令制國是日本地理區劃的基本單位[1]。現今令制國已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使用,而僅作單純的地理區劃名詞之用。但近年來其作為地理區劃的作用也逐漸為都道府縣所取代。
令制國的行政機構稱為「國衙」或「國廳」。國衙的所在地,或以國衙為中心的城區稱為「國府」,又稱「府中」。
現在日本人有時會以令制國的名稱來稱自己的故鄉,因為比起日本現行行政區劃,特別在關東以西地區,就算是劃在同一都道府縣,每個舊令制國的風土民情還是會有些許不同,甚至在一個舊令制國中也會依照地區而有不同的習俗,例如贊岐國所在的香川縣,就依習俗而分為東贊地區與西贊地區。
歷史
在令制國成立之前,古代日本曾有一段由土著豪族擔任的國造(日語:くにのみやつこ)和縣主(日語:あがたぬし)並立、分別治理國和縣(日語:あがた)的時期。與此相對的,治理令制國的國司則是由中央政府任命。
《日本書紀》中,有大化元年(645年)大化改新之際,向東國派遣國司的記載。飛鳥京跡中出土的木簡削片上,也被發現記載有「伊勢國」「近淡□(海)」等字樣,若採信《日本書紀》的記載,那麼可以推測日本至少在遷都至藤原京之前,便已成立有一定程度上的令制國[2]。然而,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12月,在出土於藤原京北面外側護城河的木簡上,發現記載有文字「己亥年十月上捄國阿波評松里□」(此處的己亥年為公元699年),為日本歷史學界持續多年的郡評論爭畫下句號,也證實了《日本書紀》中記載的諸多大化改新政策不過是後世的潤色。同時證實了大部分令制國的確切成立時間,應在大寶元年(701年),大寶律令頒布之後。因此,令制國的最早成立時間應為大化元年(645年),最晚成立時間應為大寶元年(701年),也有很高可能性是這段時期的階段性制度改革的結果。
隨令制國成立而被分割的國
- 越國(越前國、越中國、越後國)
- 吉備國(備前國、備中國、備後國)
- 丹波國(丹波國、但馬國)
- 凡河內國(河內國、攝津國)
- 筑紫國(筑前國、筑後國)
分割自上述的丹波國、凡河內國、筑紫國、火國、豐國這五個昔日國造領地的令制國,一般被認為是基於五國原領地範圍的分割。除此之外的國則並非是隨着令制國成立而被分割為數個令制國,而是因各自各異的緣由而在其之上成立令制國。
視頻
令制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令制國,簡書,2018-12-31
- ↑ 日本律令制的歷史沿革:律令制的產生和終結,歷史上的今天,20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