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的鄭莊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以德報怨的鄭莊公,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鄭莊公是鄭國的國君,在位期間,把鄭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使鄭國從一個小國變成春秋初期非常強大的國家。
鄭莊公的父親是鄭武公,母親是武姜,弟弟叫叔段。
武姜在生鄭莊公的時候非常痛苦,所以很不喜歡他。後來武姜又生下了叔段,她很喜歡小兒子,從來不考慮大兒子的感受。
武姜不管有什麼好的事情都想着叔段,就好像自己只有叔段這一個兒子一樣。在鄭武公病重的時候,武姜就經常在鄭武公面前說叔段的好話,希望鄭武公能讓叔段當太子繼承王位,但被鄭武公拒絕了。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繼承了王位,這讓武姜很不高興。
鄭莊公剛當上國君的時候,武姜就要他將一個叫制邑的地方賜給叔段。莊公沒有答應武姜的請求,因為制邑這個地方的地勢很險要,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關係着整個國家安危的軍事要地。
雖然鄭莊公一直向武姜解釋,但武姜還是很生氣,但是沒有辦法強迫鄭莊公,於是就要鄭莊公把另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京邑封給叔段。京邑是鄭國的最大的都城,四周不僅有高大的城牆保護着,而且還有眾多的人口和豐富的物產。鄭莊公本來也不願意的,但看到武姜已經很生氣了,他只好答應了。
鄭莊公將京邑封給弟弟時,朝廷中就有大臣向鄭莊公說:「京邑這個地方比鄭國的都城還要大,不能將它封給您的兄弟啊!否則將來會出問題的!」因為按照當時鄭國的法令規定,所有作為封地的城池,最大的不能超過京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而現在京邑的大小遠遠超過了法令規定規模,這是很危險的。
可是鄭莊公卻回答說:「這是我母親提的要求,我這個當兒子的怎麼能不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