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以礼河两岸(邓成洪)

以礼河两岸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以礼河两岸》中国当代作家邓成洪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以礼河两岸

而每一个大型水电站,又是必不可少的要有大型水库来保障发电需用的巨大水量的。经过多年勘测,整个以礼河,人们只选中了毛家村附近的一个山弯弯处可修建大型水库,那个山湾湾,形成了一个“大肚子”,其储水容积可满足以礼河四个梯级水电站发电的需要。但是“大肚子”的口子太宽了,如果修建混凝土拦河大坝,经济上就太不划算了,设计者便决定修建成土坝。土坝的成本,当然要比混凝土坝低得多。

以礼河流淌到毛家村附近,豁然开朗,一改粗犷的格调,形成了一个宽敞、柔和、绿树成荫的地带。毛家村农舍,建立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在20世纪50年代,它只能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但是,这儿的大自然风景,却是很美丽的。坡上覆满嫩草,草和杂花相映,到处五彩缤纷:橘红的,绛紫的,金黄的。向远处望去,可看到高山的雪峰,常年积雪,凛然地反射着太阳的光辉

以礼河全长只有一百多公里,千万年来,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河,不能通航。枯水时,跟小溪流差不多,每秒钟仅有零点几个立方米流量,水流只有碗口粗。但是,国家却作出了决定,要在以礼河上修建四个梯级水电站,其总装机容量,能达到三十六万千瓦,这便使以礼河水电站成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兴建的五个大型水电站之一。

通航都不行,怎么还能修建大型水电站呢?我原来当然不懂得其中的奥妙。我是在工作实践中,才逐渐弄懂了这个道理的。

水电站发电能力的大小,是由一种叫作“水能”的东西决定的,“水能”,顾名思义,就是水流的能力的意思。但是“水能”的大小,却是由水流的“流量”与水流的“落差”共同形成的。任何一股水流,必然相生相伴,同时存在着“流量”与“落差”。“流量”是每一秒钟能流过的水流的体积。“落差”就是水流下落的高度差,一般都用海拔标高来表示。这两个东西相互存在着一种关系,就好比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子,一个因子小了,加大另一个因子,可得到相同的积。比如3×1=1×3。同理:水流的“流量”小了,可用加大“落差”的办法,来创造人们计划需要的“水能”。

以礼河在滇东北高原上由南向北流淌,汇入了金沙江。与此同时,在滇东北高原西部坡脚,与以礼河平行,由南向北,又流淌着一条名叫“小江”的小河,“小江”也是要与金沙江汇合。以礼河与小江之间,仅间隔着一道分水岭,河床水平距离,最窄处只有12公里。但是,这两条小河河床海拔的高度差,却接近1000米。聪明的水电站设计者便打起了主意,利用这个海拔高度差,形成水流“落差”,创造“水能”来发电。这个大数据的水流“落差”,便可以弥补以礼河水流“流量”小之不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设计者有意把二级水电站设置在以礼河一个名叫水槽子的河流左岸分水岭的山脚,并在那里打通一个穿山隧洞,再修建一个混凝土拦河大坝,截断以礼河,让河水发电后改道,经过穿山隧洞,流向娜姑坝子。改道后的以礼河水流,只消经过一段两公里长的人工输水明渠,便能到达滇东北高原的西部边缘。在那里的崇山峻岭中,又可向下打出隧洞,在隧洞里安设巨型高压钢管,水流在密闭的钢管内,便可形成能推动大型发电机发电的巨大“水能”。根据这个道理,设计者分别在盐水沟和小江边,安设了以礼河的三级、四级两个梯级水电站。以礼河水流,经过三级、四级水电站发电之后,才能够落入小江河床之中。三级、四级水电站,由于利用了水流的巨大“落差”,便使它们能发出整个以礼河水电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能。以礼河一级、二级水电站的功用,都主要是为三级、四级水电站,充分发挥发电功能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而已。一级、二级水电站,因为水流“落差”小,发不出多少电能,发电,只是其附带的功用。

[1]

作者简介

邓成洪,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