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仪礼」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仪礼.jpeg|30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51/116/2088/135802031.jpg 原图链接][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news/detail_197240.htm 来自 中华文化大学 的图片]]]
 
[[File:仪礼.jpeg|30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51/116/2088/135802031.jpg 原图链接][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news/detail_197240.htm 来自 中华文化大学 的图片]]]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仪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
 《''' 仪礼''' 》为[[ 儒家]] 十三经<ref>[https://wxn.qq.com/cmsid/20200212A0B1TA00 “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部经典著作],腾讯网 </ref> 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 礼仪]] 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仪礼》与《[[ 周礼]] 》、《[[ 礼记]] 》,并称《三礼》。
  
 据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考证,《礼》这一经典的名称在历史上变动不一,且互相混淆。西汉时,目前被称为仪礼的经书彼时被称为《今礼》与古礼五十六篇《礼》相对,阐释它的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学派。至东汉,《三礼》的称呼出现,“礼”便不再专指这十七篇了。而礼与记最初是分开的,并非合称礼记。郑玄在东汉时注解了这十七篇礼的四十九篇记,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将四十九篇“记”称为《小戴礼》,将本来是《小戴礼》的这十七篇“礼”称为仪礼,是混淆了礼与记的区别,而这一讹误则保留了下来。在郑玄的时代,尚没有仪礼这一称呼,约至东晋时,人们才将这十七篇被剥夺了名称的《小戴礼》称为仪礼,而小戴礼这一名称则一直被冠在四十九篇“记”之上。
+
 据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一考证,《礼》这一经典的名称在[[ 历史]] 上变动不一,且互相混淆。西汉时,目前被称为仪礼的经书彼时被称为《今礼》与古礼五十六篇《礼》相对,阐释它的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学派。至[[ 东汉]] ,《三礼》的称呼出现,“礼”便不再专指这十七篇了。而礼与记最初是分开的,并非合称礼记。郑玄在东汉时注解了这十七篇礼的四十九篇记,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将四十九篇“记”称为《小戴礼》,将本来是《小戴礼》的这十七篇“礼”称为仪礼,是混淆了礼与记的区别,而这一讹误则保留了下来。在[[ 郑玄]] 的时代,尚没有仪礼这一称呼,约至东晋时,人们才将这十七篇被剥夺了名称的《小戴礼》称为仪礼,而小戴礼这一名称则一直被冠在四十九篇“记”之上。
  
 
==简介==
 
==简介==
  
 殷商、周朝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汉代只剩《仪礼》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丧服》一篇其下又有“传”,相传是孔子门人子夏所作。汉代初只称为《礼》,为礼的经,又称“士礼”。礼学家彭林先生分析说:“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汉代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但是,《史记·儒林传》所记,在萧奋之前还有徐氏,萧奋之《礼》当得自徐氏,徐氏与高堂生的关系不详。”
+
 殷商、[[ 周朝]] 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 职业]] 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秦始皇]] 焚书坑儒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汉代只剩《仪礼》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丧服》一篇其下又有“传”,相传是[[ 孔子]] 门人[[ 子夏]] 所作。汉代初只称为《礼》,为礼的经,又称“士礼”。礼学家彭林先生分析说:“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 汉代]] 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但是,《史记·儒林传》所记,在萧奋之前还有徐氏,萧奋之《礼》当得自徐氏,徐氏与高堂生的关系不详。”
  
 汉代五经中的《礼经》即为《仪礼》,“仪礼”一名最早出现在范晔《后汉书》中。晋代正式称汉代《仪礼》的传本有四种,即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今《仪礼》所存文本为今文本。今文经只有十七篇。比古文经少三十九篇。
+
 汉代五经中的《礼经》即为《仪礼》,“仪礼”一名最早出现在[[ 范晔]] [[ 后汉书]] 》中。晋代正式称汉代《仪礼》的传本有四种,即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今《仪礼》所存文本为今文本。今文经只有十七篇。比古文经少三十九篇。
  
 《仪礼》详尽地记述了古代宫室、服饰、饮食、丧葬之制,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玄之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元人敖继公《仪礼集说》一书。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张淳撰《仪礼识误》。胡培翚有《仪礼正义》。
+
 《仪礼》详尽地记述了古代宫室、服饰、[[ 饮食]] 、丧葬之制,犹如一幅古代社会[[ 生活]] 的长卷。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玄之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元人敖继公《仪礼集说》一书。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 》中辑出的[[ 宋代]] 张淳撰《仪礼识误》。胡培翚有《仪礼正义》。
  
 
==出土版本==
 
==出土版本==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王莽新简《仪礼》,是迄今所见最古写本。共有469枚木、竹简,字体为隶书,简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号码,简面有削改和勾画圈点的记号。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含《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
[[ 甘肃]] 武威磨嘴子汉墓[[ 王莽]] 新简《仪礼》,是迄今所见最古写本。共有469枚木<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01/12/32918947_603099277.shtml 武威王莽新简 仪礼],360个人图书馆,2016-11-1 </ref> 、竹简,字体为隶书,简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号码,简面有削改和勾画圈点的记号。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含《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视频==
 
==视频==
行 24: 行 24:
 
<center>46《十三经》都有哪些儒家经典?</center>
 
<center>46《十三经》都有哪些儒家经典?</center>
 
<center>{{#iDisplay:e0876lxegjp|560|390|qq}}</center>
 
<center>{{#iDisplay:e0876lxegjp|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於 2020年6月10日 (三) 07:05 的最新修訂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1]之一,內容記載着先秦的各種禮儀,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儀禮》與《周禮》、《禮記》,並稱《三禮》。

據黃以周《禮書通故》卷一考證,《禮》這一經典的名稱在歷史上變動不一,且互相混淆。西漢時,目前被稱為儀禮的經書彼時被稱為《今禮》與古禮五十六篇《禮》相對,闡釋它的有大戴、小戴、慶氏三家學派。至東漢,《三禮》的稱呼出現,「禮」便不再專指這十七篇了。而禮與記最初是分開的,並非合稱禮記。鄭玄在東漢時註解了這十七篇禮的四十九篇記,到了魏晉時期人們將四十九篇「記」稱為《小戴禮》,將本來是《小戴禮》的這十七篇「禮」稱為儀禮,是混淆了禮與記的區別,而這一訛誤則保留了下來。在鄭玄的時代,尚沒有儀禮這一稱呼,約至東晉時,人們才將這十七篇被剝奪了名稱的《小戴禮》稱為儀禮,而小戴禮這一名稱則一直被冠在四十九篇「記」之上。

簡介

殷商、周朝時有名目繁多的典禮,素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稱,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禮》已不傳,只有高堂生能背誦,漢代只剩《儀禮》十七篇,分為冠婚、朝聘、喪祭、射鄉等四類。《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四篇之外,其餘各篇之末都有「記」。《喪服》一篇其下又有「傳」,相傳是孔子門人子夏所作。漢代初只稱為《禮》,為禮的經,又稱「士禮」。禮學家彭林先生分析說:「一般認為,高堂生把《儀禮》傳給蕭奮,蕭奮傳給孟卿,孟卿傳給后蒼,后蒼傳給大戴(戴德)、小戴(戴聖)、慶普,這就是漢代的《禮》學的所謂五傳弟子。但是,《史記·儒林傳》所記,在蕭奮之前還有徐氏,蕭奮之《禮》當得自徐氏,徐氏與高堂生的關係不詳。」

漢代五經中的《禮經》即為《儀禮》,「儀禮」一名最早出現在范曄後漢書》中。晉代正式稱漢代《儀禮》的傳本有四種,即大戴本、小戴本、慶普本和劉向《別錄》本。今《儀禮》所存文本為今文本。今文經只有十七篇。比古文經少三十九篇。

《儀禮》詳盡地記述了古代宮室、服飾、飲食、喪葬之制,猶如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十七卷,南宋時與鄭玄之注合刊為《儀禮註疏》。元人敖繼公《儀禮集說》一書。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宋代張淳撰《儀禮識誤》。胡培翬有《儀禮正義》。

出土版本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王莽新簡《儀禮》,是迄今所見最古寫本。共有469枚木[2]、竹簡,字體為隸書,簡正面或背面編有順序號碼,簡面有削改和勾畫圈點的記號。分為甲、乙、丙三本:甲本木簡398枚,每枚長55.5~56厘米,寬0.75厘米,含《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7篇;乙本木簡37枚,長50.05厘米、寬0.5厘米,內容僅《服傳》一篇;丙本竹簡34枚,長56.5厘米、寬0.9厘米,內容僅《喪服》一篇。

視頻

儀禮 相關視頻

三字經028:儒家十三經中的「三禮」指哪三禮?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46《十三經》都有哪些儒家經典?

參考文獻